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当年李泽楷卖掉的20%腾讯股份,如今是他爸爸李嘉诚净资产的2倍,他后悔吗?
腾讯,股权,纳斯达克当年李泽楷卖掉的20%腾讯股份,如今是他爸爸李嘉诚净资产的2倍,他后悔吗?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问题补充: 现在腾讯的大股东Naspers给出腾讯估值6000万美元,是此前估值的10.99倍。李泽楷卖出了全部20%的股份,套现1260万美元,IDG卖出了12.8%的股份。不过,李泽楷如果当时自己没卖这股权,110万美元持有到现在,对应持有腾讯的市值大约5634.94亿港元,约718.16亿美元(考虑股权稀释因素),可暴赚6.53万倍。根据福布斯全球亿万富豪排名榜,2018年李嘉诚排名23位,净资产为349亿美元。如今李泽楷身家45亿美元,从700多亿美元到45亿相差15.96倍。当初卖掉的那20%股权,是李嘉诚净资产近2倍。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关于这个问题,没有绝对的答案。
首先问题要辩证去看
假设李嘉诚的儿子李泽楷知道今天的QQ腾讯能值这么多钱,他还会卖吗?肯定不会。
但是历史终归是历史,站在当前的角度是错,但站在历史的长河中去看,未必就是错的。如果谁能判断未来10-30年的变化,而又有钱投资的话,他绝对是世界首富。
但他的判断一定是100%对吗?未必。
这里面有几个重要的原因:
第一 腾讯QQ出让20%的股权,从本身来讲,自已都自身难保了,站在局外的投资者去看这个问题,同样值得深思。会做一个权衡。就如同当年的马云,为了融2000万,跑遍全国,没有一个人敢投资他,最后跑到了日本,被孙正义看上,最后才挺过这一关。
换作是你,你同样会选择这样的答案。因为这本身的背后,就是一个字,赌。
而这背后成功的的机率只占不到万分之一,成功的企业家,除了眼光之光的东西,还
有就是衡量的标准。又有多少企业等不到那一步而灰灰烟灭的呢?数不胜数,所以不能只盯着看好像成功了就后悔,如果千千万万的不成功呢?是不是又要改变想法了呢?
第二 超人之所以被称之为超人,一定有他特别之处,过五关斩六将的衡量标准。否则也不可能立足。而长期发展,如果换成一个二年都不能赚钱的公司,而又人有估值11倍来购买手上的股权,人不是圣人,当机立断。都会做出出手的决定,何况这个股权本身对于超人李泽楷的定义而言,就是符合他的投资理念的。为何不出手解决这个烫手的山芋呢?本身就是以一个投资者的身份去参与的,能眼前赚到的收益,为何不收手,皆大欢喜。再说他投资的其他的项目,也给他带来丰厚的回报。
第三 商场如战场,信息万变。包括股神也要投资错误的时候,但你能说他不是成熟的投资赢家吗?没有人会嫌钱赚的少,但更深层次要考虑到综合性因素。那出现偶然现象缓级的企业,没有做到也就没有什么好后悔的,就像一个做短线的投资者,买了牛股赚了15%,但后面这只股票涨了10倍,你能说他后悔吗?肯定后悔,但是他站在角度就是短线,他的标准定位了,时间也局限于此,但如果他买的这只牛股涨了15%,不卖,而后这只股票之后再暴跌了30%,你又会怎么想呢?凡人如此,股神也如此。难不成神仙吗?
至于后话
回过头看以来的东西,成功人士说的一句话,再普话也是至理名言。而成功人士再回过头看以前的失败的投资,他也是后悔的,但世上没有后悔药,借马云说过的一句话,我对钱不感 兴趣,我从来没有碰过钱。我最快乐的事,是我一个月拿93块的工资。京东创始人刘强东说过的一段话,我不知道妻美。
各位看官怎么看呢?心中有答案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1998年,马化腾和同学张志东在深圳市注册成立"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
1999年2月,腾讯公司即时通信服务(OICQ)开通。
1999年11月,QQ用户注册数达100万。
当时腾讯的服务器数量以每个月吃掉两台的速度增长着,这样烧钱的速度导致腾讯极度缺少资金,最终腾讯的账面上已不足1万元。走投无路的马化腾甚至想到了以300万元的价格卖掉腾讯,可惜无人愿意接盘。
(这个时期,联想、网易、中华网、广东电信都不看好腾讯,没有投资)
好在最后关头,2000年李泽楷通过盈科数码与IDG共投入220万美元,各获得腾讯20%的股权。
甚至在办手续的期间还由中间人垫资了450万才得以周转,可见那时的腾讯已缺钱到了何等地步。
(可惜2000年,纳斯达克市场崩盘,网络泡沫破灭。纳斯达克指数从5000多点,一路狂泻到1500点以下,超过5万亿美元的市值随之蒸发。网易股价跌到1美元濒临退市)
腾讯高速增长的用户需要更高的运营成本,但是腾讯却没有变现的方法,只能继续烧钱。
(IDG投资完之后一直忙着为腾讯找下家。找过搜狐、新浪,他们都没看得上眼)
2001年6月,盈科数码以1260万美元的价格将其所持腾讯20%的股权悉数出售给MIH,盈科数码净赚1150万美元。随后MIH还从IDG手中收购了其拥有的腾讯12.8%的股份。
(盈科数码,和著名风险投资公司都不看好腾讯,选择了套现)
2002年6月,腾讯一些(不含马化腾)主要创始人又将自己持有的13.5%的股份出让给MIH,至此,腾讯的股权结构变为创业者占46.3%、MIH占46.5%、IDG占7.2%。
(这阶段,就连腾讯的主要创始人都选择套现落袋为安,谁又能看清未来前景)
2003年8月,出于上市方面的原因,腾讯进行股权结构调整,将IDG手中7.2%的股权悉数回收,最终控股结构变成腾讯与MIH各持50%的局面。
(背景:2000年网络泡沫破灭,资本市场对网络概念回复信心遥不可期。IDG选择套现离场,投资总回报11倍。谁知道2004年谷歌成功上市,资本市场再次对互联网产业打开窗口。2004腾讯在香港,2005百度在纳斯达克先后成功上市,掀起我国互联网企业上市第二波热潮。)
2004年,腾讯IPO发行4.2亿股公众股,此次IPO采取增加股本方式稀释原有股东比例。12位自然人与MIH所占腾讯控股比例各从50%减到37.5%。
腾讯2016年年报显示其主要股权结构为:MIH33.25%,AdvanceDataServices Limited8.73%,JPMorgan Chase & Co.6.68%,马化腾8.73%。
上一篇:什么农药的保花保果效果最理想?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