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雍正朝的“台谏合一”制度指的是什么?
事中,谏官,雍正雍正朝的“台谏合一”制度指的是什么?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问题补充: 有什么意义?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谢悟空邀请。
首先"台谏合一"要搞清楚的是"台"是什么?"台"指御史隶属的机构――御史台。御史也就是记事掌管文档的官员,也许还有更广泛的职能,我们只需知道它是朝廷官职级别的称谓就行了。"谏"为谏官,朝延称谓也叫给事中,职能主要是谏诤和封驳。谏诤是对皇帝行为进行规谏,封驳指的是对皇帝下发的政令认为不合适的采取封还回去的职能。本来台谏是分属不同的职能部门,一个负责对官员朝臣,一个负责对皇帝君旨。雍正帝继位后为了更好地加强君主统制专政,实行了"台谏合一"。
雍正皇帝本质上就是一个乾纲独断的君主,最是厌恶官员结党营私。之前因为台谏分属不同职能部门,存在朝政处置不力,互相推诱的现象。正是为了整顿朝政颓风,雍正帝才会实行改革新政,坚决打击言官把持言路的风气。而雍正帝是亲身经历了康熙晚年诸皇子夺嫡之争的,他看得清清楚楚的是言官在康熙两废太子中因有"风闻奏事"权而扰乱了朝政的现象。更重要的是身为朝廷命官的给事中竟然为皇子管家政成为皇子门客做事自然以维护自家主子为主这一现实现象使得雍正帝下定决心要归拢君权,这也是实行"台谏合一"的根本原因。
雍正帝改制的"台谏合一"更好地实现了君权高度统一,使君王更大程度地掌握了與论的主导权,达到了强化君主自身权力的目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台谏制度的“台”是指御史台,最高长官是御史,是秦朝以来,历代设置的用于监察百官的机构。“谏”是指谏官,最高长官是谏议大夫、给事中,是秦朝以来,历代设置的用于规劝或向皇帝提意见的机构。明清时期的谏官为六科给事中。给事中的核心职能,可以概括为“ 谏诤封驳” ,谏诤权即对皇帝失当的行为进行规谏,以及对朝廷不合理的决策提出异议。封驳权包含两个方面:“ 封” 是指对以皇帝名义下发的诏书,认为诏书不合时宜,可以封还;“ 驳” 则针对臣僚上奏给皇帝的奏章,如有不当之处,该部门可予以驳正。“ 封” 针对皇帝下发的下行文书, “ 驳” 则针对上奏皇帝的上行文书。
在雍正之前,台和谏是分开设置、互不统属,都是辅助皇帝进行统治的国家机构并有相应的职权。但至雍正元年,将六科给事中并入都察院,给事中人选由都察院来选定,由都察院出具考语。将给事中置于御史台之下,使其成为下属机构,史称“台谏合一”。
台的职责是监察百官,是对皇帝以下的各官员的。而谏的职责是,是围绕皇帝进行。皇帝与普通人类似,都可能犯错误。要减少错误,使政治清明,就要虚心纳谏。唐太宗以纳谏著称,创造了贞观之治的大唐盛世。朱元璋要充分发挥给事中的作用,留下规矩,不准斩杀谏管。都是从历代的历史中,认识到谏议的重要性。雍正将台谏机构不再分立,使六科给事中官员只能也监察化,原有的“ 封驳” 、“ 谏诤” 职能变得难以行使,给事中不得不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一般官员身上。皇帝将君主权力推演到前无古人的高度,自己也就变成了“聋子瞎子”、“孤家寡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者: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林小静
在中国古代的监察法制体系中,有着“谏官司言,御史司察”的说法,其中给事中是古代言谏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六科给事中有言谏和封驳权,“凡制敕宣行,大事复奏,小事署而颁之。如有失,封还执奏。内外章疏,分类抄集,参署付部,驳正其违误焉”,都察院为御史主管机关,具有监察职能。清初沿袭明制,六科给事中仍享有进谏与监督之权,对专制皇权起到了牵制作用。雍正元年(1723年),皇帝下令六科给事中归属于都察院,这样给事中的谏言权被削弱,由牵制皇权变成监察百官,给事中与都察院的职责趋于一致,是以称为“台谏合一”,又称“科道合一”,这一制度的建立终结了我国古代监察法制中的谏议制度。
六科给事中
所谓“台谏合一”,“台”指的是御史隶属的机构御史台,“谏”意即谏官六科给事中。自雍正朝之前,古代的台、谏仍是并行的两个机构,直到雍正元年规定由都察院决定六科给事中的人选,从这一意义上而言,给事中已从与御史并列的官职成为后者的僚属。雍正帝此举一方面是出于避免监察机构职能重叠的现象,但更重要的是削弱给事中原有的牵制皇权的封驳权,从而强化君权,构建非制度化的决策体制。
网络图
“台谏合一”后最为明显的变化是给事中“言谏权”的消亡,此前给事中具有向皇帝谏言的权力,顺治帝在位时曾特别鼓励给事中要直言善谏,他谕令百官说“朝廷设言官,原为绳衍纠谬,事关朕身尚许直言无隐藏”,但是“台谏合一”后六科给事中的言谏权转化成了“据实陈奏”权,从而限制了其谏言,对皇权的牵制作用大为减弱。此外,给事中原本享有的“封驳权”逐渐丧失了其意义,“封”是针对皇帝的诏令,“驳”是针对臣子的奏章,但雍正朝设置的军机处、密折制度等都对其构成了挑战。此后,给事中只有“纠举百官”的职能,形式和意义大为不同。
故宫军机处内景
雍正朝的“台谏合一”在当时具有深远的影响,首先它强化了皇权,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皇帝权力的集中有助于巩固皇权统治,推行各项改革。其次,给事中与御史确实存在权责交叉的情形,行使权力时职责不明,发生问题时互相推诿,积弊日盛。虽然“台谏合一”削弱了六科给事中的职权,但对都察院的御史而言却是一大利好,它的监察职权和范围进一步扩大,监察制度也日趋成熟。但同时,“台谏合一”的最大弊端是不再形成对皇权的牵制作用,因而很容易造成皇帝“乾纲独断”的局面,君主专制统治下的一大弊端便是君主决策失误增多 ,缺少外部的监控作用,从而滋生了更为严重的腐败。
上一篇:我们80后可以做什么?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