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如何解释《天道》中的文化概念?
文化,属性,天道如何解释《天道》中的文化概念?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如何解释《天道》中的文化概念?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天道》这首诗的作者冯道,是个奇人。先说说这首诗,再说说这个人。
穷达皆由命,何劳发叹声。
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
冬去冰须泮,春来草自生。
请君观此理,天道甚分明。
诗中的文化属性,我觉得可以从两方面理解。
一、宿命论。
诗的第一句“穷达皆由命”,也就是冥冥中自有注定。
在儒家思想里,这叫“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谁说的呢,孔子的弟子子夏。孔子也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还说\"天生德于予,桓魑其如予何\",在孔老夫子那里,富贵、生死都是天注定的。
这种思想不仅中国有,其它诸如古埃及、希腊、罗马也都信命,占卜占星、文学作品、信仰神灵,都有相信命运、求索命运的特征。
二、积极宿命论。
而冯道接着又讲“但知行好事”,他不像年轻人一样,把“命中注定”当成不努力的借口;也不像老年人一样,把“命中注定”当成回顾人生时的自我安慰。而是有目标的努力去做事,用非常积极的态度。
“莫要问前程”更体现了这一点,这与那些想方设法去算命,并消极被动的按“命运”指引做事的人,是完全是不同的。
为了更好的理解诗的文化属性,我们再说说这个人。
冯道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并先后辅佐十多位皇帝,期间,始终担任将相、三公、三师之位,本身就是个奇迹。赞他的人很多,都说他贤明元老,骂他的人也多,说他无耻不忠,但所有人都对他“做好事”给予了客观肯定,在自保的同时,他做到了救世济民,而且也引导那一个个虎狼皇帝为百姓做点好事。
他的另一首诗《偶成》, 有一句“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也反应了他变通做官、”做好事“的理念。这更体现了前秦时期儒家人心、民心的思想,而不是后来的君君臣臣的愚忠。他这官做的,简单跟现在频繁跳槽的高管一样。
古话讲“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也许就是我们应该从中理解到的。
以上是我的一点浅见,不足之处请指点,如果赞同请关注。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用小说中的话来讲,文化就是「支配人价值取舍的那个东西」。
审问王明阳的情节
电视剧/原著中,为了解释清楚这个概念,又特意安排了审问死囚王明阳的情节。
以王明阳所犯的罪,都要死好几次了。所以,审问了好几次都没办法让他开口。但是,只要是人,就有那个他在乎的东西。
就像丁元英说的,如果没有了这种在乎的东西,那么文明对其来说就无能为力了。
王明阳与一般的土匪、恶霸不同,是个读过书的文化人,在精神上是有所追求的。虽然做的事情很不地道。但是其内心是洋洋得意的,是认为自己高人一等的。
芮小丹审问的突破口,就是对于力量的强弱下手,重新界定了王明阳的行为。
过去:王明阳认为自己是强者的逻辑,直接获取,冒险刺激。
重新界定以后:专门欺负弱者,没有胆量跟强者竞争,这其实是一种胆小懦弱。
王明阳期望成为一个强者,结果被重新界定以后,变成了一种「弱者」。这种界定其实打破了王明阳所在乎的那个东西。就是成为一个强者,结果自己实际上还是一个懦弱者而已。这就成为了审问的突破口。
拯救文化VS市场经济文化
在后面整个商战故事中,其中一条很核心的主线,就是期望于别人拯救,还是寄希望于自己。
丁元英在王庙村的设计上,从一开始就设定的是自力更生。虽然也借给农户初始资金,完成冷启动的周转。
王庙村的每个环节都是独立的工商个体,他们不仅可以把产品卖给格律诗,也可以卖给其他的需求者。格律诗本身也只是作为一个冷启动的元素存在。
因为市场经济就是要完成交换。如果有人出价高,大家自然会卖给出价更高的一方。就像丁元英反复强调的这里面不存在恩典的关系。
在过去支配这帮农户价值取舍的东西,是强人,是摊派。基于的是一种权力下的资源分配。
而丁元英导入的是,农户在不把自己当人的忍耐中,生产出了极具成本优势的音响。基于这种生产能力,与市场进行交换。而未来随着需求的扩大,获利的空间也会不断打开。
这个其实特别像改革开放早期,很多乡镇企业家的发展路径。随着市场的需求不断慢慢扩大。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最后要给冯世杰股份的原因。因为他是链接格律诗和王庙村的桥梁,通过他才能长期跟王庙村产生稳定的合作关系。
人要经常琢磨「支配自己价值取舍的那个东西」是啥。是不是符合时代的进步,还是依旧停留在老观念和老思路里面。小说把这个东西,叫做文化。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符合客观规律发展的文化属性,就是强势文化。不符合客观规律发展的文化属性,就是弱势文化。丁元英在剧中说,一个强,弱已在其中。无弱,强焉在。更多是一种弱者的心态对强者心态的认识和觉悟。比如市场经济中的垄断和竞争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垄断更适合经济的发展还是竞争更适合市场经济的发展,再比如闭关锁国和自由和开
放,专制和民主,选择不一样那么发展也就不一样。这种认识都是基于一种民族由来已久的文化决定的。非某个人所能决定的。所以道是什么,就是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举例说明就是邬思道在雍正王朝里讲的一番话,道理是不变的,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因时而宜,宜地而宜,因人而宜,那么做起事来就不会偏到那里去,做人也就有了自己的主张。否则就跟赵括纸上谈兵一样,只懂道理,生搬硬套,而不会根据形势发生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战略部署,最后只会一败涂地。所以不变和变这种关系,这才是道里边最让人不好拿捏的这种关系。所以说道可道,非常道,话虽模棱两可,却是无比精深。刘邦云:我闻能够当上皇帝的人,都是言出必行的人,但这恰恰是我这个人最大的毛病,也是我守不住的原则和根本,只有圣贤和具备大德的人才去能够胜任,所以这个皇帝我是不能当的。群臣闻之,答,陛下若不能死守,我们当为你死守之。刘邦不语只能接任,听完这段话你能明白刘邦为什么会这么强大了吧!谢谢帮点个赞和关注,打字不易,还请多多关照!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