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闽南话,客家话在中原都找不到一丝踪迹,难道是全家全村迁徙吗?
客家话,中原,方言为什么闽南话,客家话在中原都找不到一丝踪迹,难道是全家全村迁徙吗?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为什么闽南话,客家话在中原都找不到一丝踪迹,难道是全家全村迁徙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关于闽南话、客家话 在中原找不到一丝踪迹的疑问,本人认为很好理解,中原的北方话的使用范围,涵盖了社会、家庭、学校、这种现象是具有绝对的统治威力。举个例,四川话在北方就不能作为通行语言,在社会交往中,北方人一听语速较快的四川活,顿时焦虑,会请你用普通话交流,即使说得结䌸巴巴,北方人听后如释重负,所以现在"孤僻难懂"的客家话根本无法在北方交流、流行,是不是全村迁徒不是问题的关键,不予置评。
着重讨论一下中原南下的客家人
"客家"在客家语和广东方言中读作"哈嘎"(HaKKa),用于自称和他称。
客家作为汉民族中一个很有特色的民系,追溯其形成和发展的源流,有五次大迁徙。原
(客家勤劳的妇女,摄于一百多年前)
来居住在中原的汉族人自公元四世纪的西晋"永嘉之乱"以来,由于战乱和天灾的驱使,从黄河和淮河流域不断南迁,经历了1000多年的漫长迁徙的历史过程。
而进入四川的客家人则源于第四次大迁徙,时间为清代前期,东南部人口一次大规模的向"西蜀"一一四川的大移动,民间俗称"湖广填四川"。
这个中间的几次南迁因篇幅所限,不一一列举,话题回到迁徙南方的客家人是否是中原移民,我以我收集的族谱作为证据证明一一
这是从河南南阳经过几次迁徙而最终定居重庆巴县的岑氏家族宗谱,他们都是南阳后裔。
图片中清楚写明"南阳堂始祖迁徙四川(蜀)的记戴。
这是岑氏一族的宗祠,从建筑风格上看是典型的中原风貌。
非常珍贵的是当年(民国29年)修谱后族人留下的一张照片,当年抗日战争正是艰难时刻,照片中人应该是在民族危难之际,举全族之力修谱,建祠堂,我的考虑是这一族人为了预防战乱的加深而作的一个族人体系的联系预案。照片中人的穿着仍然是保持清未民初的服饰习惯。
这是族人的墓葬地,本族子孙,无论你以后身居何处,担任何职,祖宗的宗祠和墓地都是你记忆的一片乡愁。
⋯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
谢谢出题。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福建山峦叠嶂,在古代非常适合难民逃难。所以福建的方言体系也是全中国最复杂的。中国其他大部分的省区都是成片成片的城市,讲一种方言。但是在福建每走过一个村就会讲不同的方言,就算是同一个城市的不同的村,都有可能讲不同的方言。最少都是同一个方言的,不同的口音。
有一些方言没有办法找到是从哪一个地方来的,比如福建的永安话,有很多的闭唇音,在其他的汉语方言中就找不到相类似的来源。
客家话和闽南话在福建算是比较大的语种,但是应该不是最古老的语种。
先从闽南话说起吧,闽南话的发音有很多词汇和日语接近。假设日本人真的是从秦朝从中国大陆迁徙过去的,那么闽南话基本上就和日语处于同一个时代。
但是福州话比闽南话还要早,福州话的区域仅局限在福州市和周边一带。如果懂闽南话的人,可以听出福州话和闽南话的一定亲缘关系。有很多词汇,把闽南话中的元音转化成福州话的发音规则,就可以被听懂。
假设闽南话是秦朝的中原语言,那么福州话可能比闽南话还要再早个几百年。
和闽南话平行的语言还有广东话和苏浙一带的吴越方言,它们的分布符合中原难民从中原逃往沿海的趋势。也比较符合战国争雄的那种状态,在当时可能这些语言就分属于战国时期的各个小国家。
客家话肯定是在闽南话之后,在福建的人员分布上,客家人也偏闽西北,广东东北部也有分布。风俗和方言与闽南话差别比较大,而且没有过渡性。本人有怀疑,客家人是属于被汉化的一个古代的少数民族。但是在这一点上我不能够百分百确定。
从这几个方言的分布和过渡上可以看出越古老的语言,它所分布的区域就越靠海。或者越接近山区纵深处。
可以这样理解,每打一次仗。就会有中原难民往这些山区和沿海靠拢。他们进入这些山区,必然会抢夺一些山区的土地和资源。那么原来在这些山区分布的早期的难民,就有可能被迫在继续往山区的纵深迁徙。
客家话之后,可以有迹可循的就是广西北部,四川地区,还有贵州地区说的方言(学名西南官话还是北方官话不太确定),他们基本上属于同一个语系,在腔调上已经非常接近我们现在所说的普通话了。由于宋朝被元朝灭的时候,在四川地区的人基本上被当时的蒙古人给屠杀完了。所以可以判定,现在在四川地区,广西北部,还有贵州说的同一种腔调的各种方言,可能是在元朝之后。最大的可能性是清军入关的时候,这些人往南迁进入了这些地区。
再回到这个问题本身,当年中原一旦发生战乱,很多时候是人民大批量的死亡。饥荒或者是屠杀,会造成平原地区整村整村的从无人区和坟场。逃难的那些人往南迁的过程中又会遇到原来就在南部生活的本地人。所以,要获得自己的生存空间是非常难的。只有在山区未被开垦的土地,才有可能生存下来。
这种屠杀和我们现在所说的世界大战并没有很大的区别,甚至更加的残酷。一场战争下来,一个地区的方言口音发生很大的变化,都是有可能的。在古代农耕社会,获得土地才能够统治国家。要获得原有居民所拥有的土地,最简便的方法就是驱赶和屠杀。特别是当外族侵略,近来发生的这种战争,对于中原方言口音的变化,肯定是影响最大的。
唐宋的口音是混了鲜卑的,元朝直接通过屠杀改变了中原的口音,明朝又把口音改变了一次,清朝又变成了满汉混合的口音。
由于古代没有录音设备,所以具体古代人的口音是什么样,已经无从考证了。但是庆幸的是,中国的文化是由象形文字汉字连接的,所以尽管古代的屠杀那样的惨烈,我们的中华文化还是保留下来了,即使是外族侵略建立的国家也会被我们逐步汉化,成为我们民族的一部分。
因此我们最大的特色就是,生活在这个国家的人,不管操什么样的口音,都可以用汉字,把自己说的话记录下来。让不同口音的人融合成现在的汉族。
上一篇:美国政府出面抵制华为你怎么看?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