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武则天一生撤职75位宰相,为啥唯独对狄仁杰如此偏爱?
武则天,宰相,的人武则天一生撤职75位宰相,为啥唯独对狄仁杰如此偏爱?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狄仁杰已承认谋反,只等待判罪执行刑罚,监狱也不再严加防备。狄仁杰便从被子上撕下一块帛,书写冤屈情况,塞在绵衣里面,对王德寿说:“天气热了,请将绵衣交给我家里人撤去丝绵。”王德寿同意。狄仁杰的儿子狄光远得到帛书,拿着去说有紧急情况要报告,得到女皇召见。女皇看了帛书,质问来俊臣,他回答说:“狄仁杰等入狱后,我未曾剥夺他们的头巾和腰带,生活很安适,假如没有事实,怎么肯承认谋反!”女皇就派通事舍人周綝前往查看,来俊臣临时发给狄仁杰等头巾腰带,让他们排列站立在西边让周綝验看;周綝惧怕来俊臣,不敢详细看,只是面向东边唯唯诺诺而已。来俊臣又伪造狄仁杰等的谢死罪表,让周綝上奏女皇。
乐思晦的儿子未满十岁,被籍没入司农寺为奴,要求上告特别情况,获得女皇召见。女皇问他有什么情况,他回答说:“我父亲已死,家已破,只可惜陛下的刑法为来俊臣等所玩弄,陛下如果不相信我说的话,请选择朝臣中忠诚清廉、陛下一贯信任的人,提出他们谋反的罪状交给来俊臣,他们没有不承认谋反的。”女皇听后稍有醒悟,召见狄仁杰等,问道:“你承认谋反,为什么?”回答说:“不承认,便已经死于严刑拷打了。”女皇说:“为何作谢死罪表?”回答说:“没有。”女皇出示所上的奏表,才知道是伪造的。狄仁杰降职为彭泽县令魏元忠降职为涪陵县令。
很快彭泽令狄仁杰被任命为魏州刺史。前任刺史独孤思庄畏惧契丹突然到来,将百姓全部驱赶入城,修筑工事,加强守备。狄仁杰到任后,将百姓全部遣返务农,说:“敌人距离还远,用不着这样!万一敌人来,我自己抵挡他们。”百姓听后都很高兴。
因契丹刚平定,命河内王武懿宗、娄师德及魏州刺史狄仁杰分路到黄河以北各地安顿抚恤百姓。河内王武懿宗所到之处使用刑法非常残酷,官军的残暴又过于叛军。狄仁杰上疏认为:“敌人退走之后,该地受摧残更加厉害。况且对敌人为了招抚分化,还秋毫无犯,现在已经改正,即是普通百姓,反而被破坏伤害,岂不让人悲痛!人就如同水,堵塞它就成为泉,疏导它就成为河流,或通或塞都随宜而流,哪里有固定的形态!现在带罪的人们,一定不在家中,而露宿野外,涉足草野,潜藏山泽之间,赦免他们的罪便出来,不赦他们的罪即放肆妄为,崤山以东的群盗,就是因此而集结的。我以为边地的战事暂时发生,不值得忧虑,内地不安定,这才是大事。惩罚他们则群众情绪恐惧,宽恕他们则反复无常的人也会感到心安,诚恳希望特别赦免黄河以北各州百姓,一律不予追究。”女皇命令照此办理。狄仁杰于是安抚慰问百姓,找到被突厥驱赶掠夺的人,全都送回原籍;散发粮食救济贫困的人,修驿馆以利于官军撤回。恐怕军官和使者乱索取供应,他便自己吃很粗糙的饭菜,禁止部下侵扰百姓,违犯的必定斩首。黄河以北于是安定下来。
狄仁杰常从容不迫地对女皇说:“太宗文皇帝不避风雨,亲自冒着刀枪箭镞,平定天下,传给子孙。高宗大帝将两个儿子托付陛下。陛下现在却想将国家移交给外姓,这不是不符合上天的意思吗?而且姑侄与母子相比谁更亲?陛下立儿子为太子,则千秋万岁之后,配祭太庙,代代相承,没有穷尽;立侄儿为太子,则未听说过侄儿当了天子而合祭姑姑于太庙的。”女皇说:“这是朕家里的事,你不要参与。”狄仁杰说:“君王以四海为家,四海之内,谁不是臣妾,什么事不是陛下家里的事!君主是元首,臣下为四肢,意思是一个整体,何况我凑数任宰相,哪能不参与呢!”他又劝女皇召回庐陵王。女皇被打动,答应了狄仁杰的要求。
在政治方面,晚年的女皇对宰相狄仁杰的信任和依赖日益明显。圣历二年腊月,她把狄仁杰升为内史,即中书令,为宰相之首。
女皇十分信任和推重狄仁杰,没有哪一个大臣能比得上。她常常称狄仁杰为国老,而不是直呼其名。国老,即国家元老的意思,女皇从来没有对任何一个大臣给予过如此大的荣誉。狄仁杰习惯于在朝堂上当面直言规谏,女皇则常常采纳他的建议,即使这样做违背了自己的本意时也是如此。有一次狄仁杰陪同女皇巡游,途中遇到大风,狄仁杰的头巾被风吹落在地,他的坐骑也因受惊而无法驾驭,武则天让太子李显追上惊马,抓住它的笼头并将它拴好。狄仁杰曾屡次因年老多病的缘故而提出退休的请求,女皇都没有答应。她在狄仁杰入朝参见的时候,还常常阻止他行跪拜礼,说:“每当看到您行跪拜礼的时候,朕的身体都会感到痛楚。”女皇还免除了狄仁杰晚上在宫中轮流值班的义务,并告诫他的同僚们说:“如果没有十分重要的军国大事,都不要去打扰狄老。”
尽管有女皇的信任和恩宠,但年迈的宰相狄仁杰还是不久与世长辞了,此是久视元年九月的事,狄仁杰终年七十一岁。女皇流着眼泪说:“朝堂上再也没有可以依靠的师长了!”此后朝廷一有大事,如果群臣无法决断,女皇就会叹息道:“老天为什么这么早就把我的国老夺走呢!
狄仁杰还先后向女皇推荐了夏官侍郎姚元崇、监察御史曲阿人桓彦范、太州刺史敬晖等数十人,后来这些人都成为唐代名臣。有人对狄仁杰说:“治理天下的贤能之臣,都出自您门下。”狄仁杰回答说:“举荐贤才是为国家着想,并不是为我个人打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狄仁杰(630年-700年),字怀英,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唐代武周时期政治家,被阎立本誉为“海曲之明珠,东南之遗宝”。
首先,狄仁杰为人正直,疾恶如仇,把孝、忠、廉称之为大义。高宗年间,左司郎中王本立倚恃皇帝宠信,骄横跋扈。狄仁杰弹劾王本立,请求将其交付法司审理。但唐高宗却下诏宽宥。狄仁杰谏道:“国家虽然缺乏人才,但却不缺少王本立这种人。陛下为何要爱惜此人,而亏损王法呢?如果陛下一定要宽赦王本立,就请把臣放逐到无人之地,作为以后的忠贞之臣的警戒!”王本立因此被治罪。后来,狄仁杰弹劾司农卿韦机,称其所督建的宿羽、高山、上阳等宫室太过壮丽。唐高宗遂将韦机免职,自此朝廷风纪肃然。
其次,狄仁杰作为一个封建统治阶级中杰出的政治家,每任一职,都心系民生。越王之乱后,武则天为惩治乱党,定罪六七百家,籍没五千余口。司刑使催逼狄仁杰行刑。但狄仁杰认为判决有误,请求延缓行刑。他密奏武则天,认为一旦按此定罪,将牵连甚广,何况这些人中有许多是被迫作乱,并非本心所为,可以赦免武则天便下诏赦免他们的死罪,改为发配丰州。囚犯们途经宁州时,宁州父老在郊外迎接,道:“是我们的狄使君救了你们的命吧?”囚犯们遂相互搀扶着前往百姓为狄仁杰立的石碑前,痛哭流涕,而后又斋戒三日,方才离开宁州。他们到达丰州后,又为狄仁杰立碑,以颂恩德。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