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商朝的丞相权力很大吗?
商朝,丞相,权力商朝的丞相权力很大吗?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问题补充: 有什么具体表现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的主业是读《史记》,就《史记》记载的历史素材,进行逻辑分析,挖掘历史背后的故事,为读者提供一个新的历史视角,希望能够对现代的生活、事业有所借鉴。
一、问题有误,商朝没有丞相一职,只有相,类似丞相,但也有所区别。
二、《史记》中关于商朝相的记载
1、伊尹:商汤时举用,辅佐多代君主。
关于他的出仕有两种说法。(1)原本是个陪嫁的男仆,因为擅长烹调而得到商汤的赏识,趁机聊到治理国家的道理,被商汤赏识而任命。(2)原本是有才德但不愿意做官的隐士,商汤派人请了五次才答应。结果都是被“授以国政”。
后来伊尹卧底夏朝,再后来伊尹辅助商汤管理国家,没有太多的历史记载,记载更多的是商汤伐夏过程中的文治武功,但相信其中有不少伊尹的贡献,主要在于后方的稳定和军队后勤的保障。
再后来关于伊尹的记载就是拥立太甲为天子,因为太甲暴虐,流放太甲到桐宫,伊尹摄政。后来太甲悔过自新,伊尹又把太甲迎回宫中,把政权交还给太甲。对天子的废立,可见伊尹的分量,权力非常之大。
有人据此说商朝的“相”权力很大,但伊尹的情况比较特殊,他是商朝的开国功臣,先后辅佐五代君主,君主寿命较短,更迭频繁,权力大是正常的。可以说是个例,不足以说明整体情况。
2、傅说:武丁时举用
出身贫贱,但因为武丁做梦梦到他,交谈之后发现很贤能,被任命为相,授以国政,国家得到大治,于是被赐姓为傅。
留意一个细节,傅说是以平民的身份被任命为国相,国家得到大治之后,才被赐姓,而在当时,姓氏是用来区别贵贱的,贵族有姓氏,贫民没有姓氏。
三、相的权力到底有多大?
1、政府职责:五帝时期为万邦之国,政府的定位是服务型政府,主要职责为祭祀、历法等。夏商时期,政府注重军事实力的发展,加强了对诸侯国的管理,主要职责有:祭祀、军事和政治(含民生)。
2、神治政权与世俗政权之间的平衡。商朝中期之前,神治政权与世俗职权之间都是微妙的平衡,都有比较大的话语权。一直到商朝末期,世俗政权才战胜了神治政权,为中国进入帝国时代掀开了序幕。
3、商朝的信仰是一元神,祖宗神与上帝合二为一的。周灭商之后,为了说明政权更迭的合法性,将祖宗神与上帝分离,形成二元神信仰。所以祭祀一定是天子的职责,是不允许其他人代行的。
4、商朝的制度:贵族官员与地方诸侯结合,共同治理国家;贵族世袭制,官员多从贵族中来,贵族多是官员,但官员不一定是贵族。
5、伊尹和傅说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被授以国政,但授以国政到底是多大的放权呢?历史上还有一次记载,就是武丁刚刚继位的时候,想要有一番作为,但没有人才可以辅佐他,所以就把国政授以亲信的大臣,自己三年不发表政见,只是做观察,后来就得到了傅说。当时殷商国力衰落,如何保障贵族们不反叛呢?只能说明一个问题,武丁掌握了核心资源,那就是军事,所谓枪杆子里出政权,授以国政只是在政治方面的权力。而伊尹在辅佐商汤的时候,也没有军事方面的记载,算是这一论点的佐证。
总结:商朝时期,天子主要负责祭祀和军事,政治方面更多是牵头作用,有点类似现代英国的女皇,而国相则是负责政治的具体统筹及安排。所以在正常时期,相只是一个高管,一人之下万人至上,但权力也是被限制的。但在特殊时期,相的权力可以很大。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准确的讲,商代是没有“相”这种官职存在的,或者说当时辅佐君王的第一重任并不是后世的“相”,而是阿衡,后世又称为师保。
商 子龚鼎
第一个担任阿衡的就是辅佐了四世五代商王的伊尹。 阿衡有时又称保衡,是因为古人著书常以“阿保”二字连文。比如《史记·范睢传》范雎说秦昭王:
“居深宫之中,不离阿保之手。”
可知阿保本为原为保护教养幼主之官,幼主成人后即为国君辅佐之官。所以《书·奭》有云:
“成汤既受命,时则有若伊尹,格于皇天。在太甲,时则有若保衡。”
而在《书·说命下》更明确的说:
“昔先正 保衡 ,作我先王。” 孔 安国传:“ 保衡 , 伊尹 也。” 孔颖达 疏:“ 保衡 、 阿衡 ,俱 伊尹 也。
由此可知,阿衡、保衡这种师保之职比后世的相权力要大,而且都是由朝廷中人生经验丰富的长者担任。
除伊尹之外,沃丁朝有咎单,大戊朝的时候则有有伊陟(有人认为是伊尹之子)和巫咸,祖乙朝时候有巫贤,盘庚时候有迟任(就是孔子引用的“周任有言曰”)武丁时候有甘盘,这些都是辅佐商王的元老大臣,而且这些老臣不仅地位高权力大,也都是有国有家的一阵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面南称君,有自己的“小朝廷”。 所以说师保这种官职与《权利游戏》中的“君王之手”很相像,都是由大国诸侯掌握与君王共治天下的权力。
Hand of the King
而相比之下后世“相”的权力虽然很大,但最早却是源自基层,地位无法与师保相比。比如首次出现“宰相”这一概念的《韩非子•显学》中曾经指出:
“明主之吏,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将必起於卒伍。”
也就是说“相”很少有像伊尹这样的“贵戚之卿”去就担任。
因为三代之际,像伊尹、周公这种担任师保的元老其权力的合法性首先源自于是人格的崇高以及和天子的亲缘;其次是朝廷的长者而且自己也得是个大国诸侯。另外,三代的师保如伊尹、周公这种,还有很强的宗教意义,比如《尚书·君 》就说过:
“时则有若伊陟、臣扈,格于上帝,巫咸乂王家。在祖乙,时则有若巫贤”。
这些元老都有宗教上的崇高修为。至于周公在《金滕》里面那种愿以身代武王的交接鬼神,其作为天下精神领袖的宗教身份就更很明显了。
所以基于三代的政治文明和普遍的价值观来看世人就会对“伊尹放太甲”、“武丁三年不言,政事决于冢宰”、“周公称王”这些问题就会有个很正确的理解。因为在当时所谓“君”的概念绝不是“天无二日,人无二主”,而是层层叠叠的,用阎步克先生的话说,可以概括为“等级君主制”——诸侯在朝廷中是臣,在自己封国中是君;卿大夫在诸侯面前是臣,在自己采邑中是君。家臣在卿大夫那里是臣,在自己族人那里是君。所以不管是“伊尹摄行政当国,以朝诸侯”还是“周公摄政”,都是三代之际正常的政治生态。
上一篇:有什么贫穷限制了你想象力的事情?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