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扶苏为什么会自杀?
始皇,诏书,嬴政扶苏为什么会自杀?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问题补充: 明明是假的诏书。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扶苏是秦始皇的长子,素有贤名,但是扶苏与秦始皇的政见是不一样的,比如在坑儒事件中,由于术士侯生和卢生讥讽秦始皇,并且妄议秦始皇的各项政策,被秦始皇得知,因此将咸阳城内的四百六十多员儒生与术士拘捕审讯,之所以有这么多人被抓,是因为术士们彼此告发,而罪魁祸首侯生和卢生却逃走了。
这一案件经过御史审讯,然后由秦始皇亲自判定这四百六十多名术士死刑,行刑方法是活埋,这原本就是一普通的案件,按照秦朝法律审讯如此判定,秦朝历来以法治国,执法必严,即使是活埋四百六十多名术士,那也是经过法律审讯的,但是这起案件导致秦始皇长子扶苏站了出来,扶苏劝谏秦始皇说道:
扶苏
天下刚刚平定,边远地区的百姓还没有归附,儒生们诵读并效法孔子的言论,现在陛下却用严厉的刑法处置他们,臣担心天下会因此不安定,希望陛下明察。
坑儒事件发生在公元212年,这一年离秦始皇统一天下已经过去9年了,离秦始皇命令蒙恬北击匈奴已经过去三年了,离秦始皇命令任嚣和赵佗平定百越已经过去两年了,如果扶苏说天下刚刚平定,指的也是匈奴边境与百越之地,离华夏核心地区很远。
但是需要说明的是,坑儒事件完全是因为术士无法提炼出长生不老药,担心被秦始皇清算,因此以侯生和卢生为首的术士开始诽谤秦始皇,转移视线,以掩护自己无法提炼出长生不老药的尴尬,如果长期提炼不出,那么术士们就无法自圆其说,到头来,还是一个死,这可是欺君之罪啊。
秦始皇
因此算起来,坑儒事件是术士欺骗秦始皇在先,秦始皇处罚术士在后,这个合情合理,难道作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连术士欺骗自己也可以忍受吗?因此整个坑儒事件,其实扶苏是不占理的,所以扶苏用儒家的理论来劝说秦始皇,以担心民心思变为由,劝谏秦始皇不要处置这些术士,这就引发了秦始皇大怒,把扶苏贬到北境的蒙恬军中担任监军。
这一事件,不仅显示出扶苏与秦始皇的政见是不同的,而且看出扶苏的政治能力远远不如秦始皇,更能看出秦朝其实是不禁儒家的,至少扶苏的思想中有儒家思想存在,秦始皇生气的不是儒家思想,而是扶苏看不出事件的本质。
沙丘之变
秦始皇为什么把扶苏贬到蒙恬军中当监军呢?
多半是为了让扶苏看一看边境的情况,历练历练,要知道当年秦始皇的父亲还是在赵国当人质的,秦始皇本人的童年也是在赵国当人质度过的,贬出京城并不意味着放弃,从秦始皇临死前诏令扶苏到咸阳治丧就能看出,秦始皇心中选定的继承人还是扶苏,实际上,扶苏比起秦始皇其他儿子来,算是能力最强的,但是扶苏也有弱点。
当秦始皇病逝沙丘时,只有赵高、胡亥、李斯及几个亲近的宦官知道,三人联合起来发动了沙丘政变,篡改了秦始皇原来下给扶苏的诏书,由原来的“让扶苏到咸阳安排丧事”改为“赐死扶苏”,扶苏看到这一封诏书后,立即自杀,扶苏为什么要自杀呢?
扶苏与蒙恬
因为这封诏书就是一封真的诏书。
秦始皇下发的诏书,并不是自己亲生写的,一部分是丞相李斯代写,另一部分是中车府令赵高代写,因为这两人都是秦始皇的近臣,同时又是秦朝顶级的书法家,写好诏书后,由秦始皇拿着赵高保管的玉玺盖上印章,再由专门的使者派发给扶苏。
现在的情况是赵高、李斯与胡亥全部背叛了秦始皇,原本就是赵高和李斯写诏书,现在还是他们写,原本是秦始皇盖印章,现在是赵高盖,然后所有的流程和正确的流程都是一样的,所以这封诏书在扶苏和蒙恬的眼中,就是一份货真价实的诏书,因为这封诏书所有的流程,都是原来正确的流程,不同的是:秦始皇已死。
秦始皇
所以尽管这封诏书改变了秦始皇生前的意思,但它的确是真的,扶苏之所以被贬到北境当监军是因为他触怒了秦始皇,这才过了2年,扶苏显然也知道秦始皇对他的怒火,再看到这封赐死自己的诏书,他以为父亲秦始皇放弃了对他的期望,所以扶苏才会自杀。
扶苏是秦始皇的长子,如果没有特殊的理由,扶苏就应该是大秦帝国的第二任皇帝,扶苏看到这封诏书时,第一反应就是秦始皇不信任他了,第二反应就是他没有机会继承皇帝位了,第三反应是父亲既然会为了这些事杀他,三重打击之下,扶苏的自信崩溃了,尽管蒙恬提醒扶苏,不能凭借一个使者的一封诏书就自然,要复审之后再作安排,但扶苏没了信心,人一旦没有信心,就会做出极端的事情来,扶苏就会自杀。
扶苏自杀
因为没有人会想到这封真的诏书居然是伪造的!就像没有想到秦始皇这么快就去世了,更没有人想到赵高、李斯与胡亥三人居然篡改了诏书内容,发动了一场政变,扶苏和蒙恬当然也不知道,蒙恬所做的,不过是要求复审,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无论是扶苏还是蒙恬,是没有人敢造反的。
如果扶苏知道这封赐死诏书是假的,他会不会自杀呢?
当然不会。如果扶苏知道诏书是假的,肯定会与蒙恬率领30万长城军团南下咸阳,清君侧,争帝位,扶苏又不是傻子,只是运气不好,政见与秦始皇不同,能力还是有的,但是,这封以假乱真的诏书,真的被赵高等人抓住了扶苏的软肋,可见赵高对付人真的是有一套方法。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在这里比较同意李开元老先生在秦迷一书中的说法。 让我们一点一点的分析一下。
首先,我们先考虑一下扶苏母亲的身份。 扶苏的母亲不可能是郑国人,因为按照秦国惯例,太后为秦王选后的肯定要选本国人,而当时有权力为嬴政选择王后的有三个人,首位是楚系的华阳太后,其次是嬴政生母赵姬,最后是庄襄王生母韩国夏太后, 所以扶苏的生母最有可能是华阳太后选择的楚王室女,或者是赵王室女,是不可能为始皇帝配郑国王室女做王后的。 或许始皇帝时期却是存在另一位太后,是成蛟的生母,嬴政胞弟成蛟14岁因为在韩国获取百里土地而封君以及后来的叛逃,都和这位太后有关。即使有这一位太后,最大的可能是夏太后为庄襄王选择的韩王室女,在顺位上也不可能把华阳太后和赵姬压一头,在嬴政的婚配一事上说不上话。 陈胜吴广反秦,打的是扶苏和项燕的名号,按理说一群楚国人,是不可能打着敌国公子的名号的,但事出反常必有妖,这是另一个扶苏有楚国血统的证明。如果扶苏生母是楚国人,一切就都说的通了。 嬴政亲政后的一大举措就是剪除外戚,而当时秦国的三大外戚,分别是以华阳太后、赵姬、夏太后为首的楚国、赵国和韩国势力,又以楚国势力最为强大,所以不可能再给扶苏储君的地位,但这并不代表嬴政不看好扶苏,真的烦你,不可能让你参赞朝政这多年的。 转折出现在公元前225年,秦将李信伐楚,向东攻破郢陈南部的平舆,随后并没有继续向东攻打寿春,而是突然向西,和蒙武会师郢陈(不是蒙恬,史书有误),这次行动不在原定计划内,而且行军仓促,楚军尾随导致十几万秦军大败,秦记没有记载原因,而从第二年王翦伐楚先攻打原本属于秦国的郢陈来看,李信回军不是为了会师,而是为了平叛。真实情况是李信自郢陈出兵后,郢陈地区立刻叛乱降楚,李信后路被断导致大败。李老先生考证,当时郢陈的最高长官是昌平君,又是一位被历史迷雾掩盖的人物。这位昌平君的记录不多,但秦记记载他是平灭缪毒之乱的二号人物,地位仅次于一号人物吕不韦。 不仅如此,他还是已故华阳太后的亲弟弟,庄襄王的亲舅舅,嬴政的亲舅爷,很有可能做过七年的秦国丞相,是楚系外戚的绝对领导。这种人物反秦归楚,对嬴政的打击可想而知,被销毁档案也在情理之中。 昌平君死后,始皇帝看到了清除秦朝堂上残存的楚系势力的机会,群龙无首的楚国外戚们只能把希望寄托于扶苏生母楚夫人与拥有楚国血统的公子扶苏身上,这是嬴政绝对不希望看到的。 始皇后被废,和这个可能有很大的关系。在这个紧要关头,扶苏是不能在权力中心呆了,这会给嬴政下手带来很多掣肘。扶苏作为嫡长子,常年跟随嬴政参赞政务,嬴政多出巡,虽说是带着移动朝堂,但留守的扶苏担子绝对不轻,这么多年下来不可能不犯错,可唯独劝谏始皇帝屠杀道士这件事遭到了发配,这是一次很平常的劝谏,估计当时扶苏对嬴政的决定也是懵逼的。所以我更赞同嬴政是因为朝堂局势才把扶苏打发出去的,不是因为个人的好恶。 而且如果真看不上你,会派你去做三十万长城军的政委?嬴政第五次巡游带着胡亥,说明嬴政当时并没有下抉择选谁当继承人,想借此来考察胡亥,几个月考察期后,嬴政给出了自己的结论:不合格!才有了临死前让扶苏回咸阳给他主持丧事的诏书,这已经是确认了扶苏继承人资格了。 可这时候有一个突发变量出现了,常年伴随嬴政的蒙武这时候不在,他替病重的嬴政祈神去了,他当时根本不知道嬴政驾崩这档子事。 蒙恬能跟随扶苏自裁,说明蒙家和扶苏甚至楚系的关系很近。按照常理,赐死的诏书不管真假,蒙武都应该私下派信使来说明详情,可蒙武没消息,只能说明他被控制了,以蒙武的地位和资历,能控制他的只有嬴政,这就更使得扶苏对诏书内容深信不疑。罢了,引颈受戮吧,父子君臣的恩义就此一刀两断吧,只求我一人生命,能换来身后家族和追随自己的文臣武将的身家性命。 总结下来,扶苏自杀是一个很长的逻辑链条和偶然事件。 1,昌平君叛秦,嬴政借此清除外戚,并把扶苏调离漩涡中心,可在扶苏看来,分明就是老爹在清除自己的羽翼,母后被废,自己又收到牵连导致的发配,这是很重要的一条心理活动,此后扶苏的举动就是在这种心理下演变的。 2,嬴政带胡亥巡游,考察接班人,在扶苏看来,就是嬴政已经明布天下,胡亥就是下一位秦王。 3,蒙武没有信使送达是因为不知情,可在扶苏看来,就是蒙武已经被嬴政控制,自己老爹铁了心要自己死。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