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二战舰炮在8英吋以上到14英吋之间几乎空白?
舰炮,战列舰,海军为什么二战舰炮在8英吋以上到14英吋之间几乎空白?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事实上,得知在日本退出条约,开建装460mm炮的大和级之后,美帝立刻就给准备/正在开工的北卡、南达两级舰换上了406mm主炮。整个条约时代,可以说是日本闹退出,美帝留底牌,各怀鬼胎。
图为南达科他级二号舰阿拉巴马号(USS Alabama BB-60),摄于1942年末至1943年初。留意在她原本计划装14寸炮的35000吨船体上安装了16寸炮后,炮塔两侧剩余的甲板空间显得十分狭小。
三.二战重巡洋舰始终采用203mm主炮的原因
↑对于战列舰的主炮,一流海军的态度当然是越大越好。而对于作为二线战力的重巡洋舰,各国也自然都是贴着条约的上限——203mm(8英寸)来设计的。上图为德国欧根亲王号重巡洋舰的203mm/L60主炮,也是欧根亲王号少有的彩照,摄于1940年。这款新型长身管203mm炮有着能够击穿老式全面防御战列舰的强大侵彻力。
↑而之所以各大国没有在条约失效后给重巡装上更大口径的主炮,主要原因还是资源紧缺。海军的主要研发资源都用在战列舰和新兴的航母上了,不可能再花大价钱开发出划时代的重巡洋舰。再加上重巡洋舰一般不需要对付对方主力舰,把现有203mm炮的潜力发掘一下,拿来欺负一下驱逐和轻巡、对抗同级别的重巡洋舰、进行对陆火力支援,都是够用的。
上图为彭萨克拉号重巡洋舰(USS Pensacola CA-24),摄于1945年7月。她是典型的条约型重巡洋舰,为了在有限的条约吨位限额里装上多达10门203mm炮,极大地牺牲了防护性能,航速在同类舰中也偏慢。从图中也不难看出她“头重脚轻”的设计。
四.二战美日新锐战列舰主炮发展概况
↑上文所说的二战“一流海军”其实指的就是太平洋战场的美日两国,老牌强国英吉利勉强也能算个一流。二战美英日的海军舰炮在8英寸到14英寸口径之间的确几乎是一片空白的。图为衣阿华号在1984年的大西洋演习中开火。
↑从科罗拉多,到北卡南达,再到衣阿华,美国人把16寸炮逐步改进发扬光大。鬼子更是直接搞出了实(bian)用(tai)的460mm炮。实际上,就人类有史以来造出来的所有战列舰而言,大和级和衣阿华级的单舰战力可以说是一骑绝尘。
上图是一张非常著名也是非常经典的照片,摄于1941年9月的吴港,此时的大和号还没有完全竣工,三号炮塔高扬的一门主炮应当是在做调试工作。与甲板上的棚屋、人员对比之下,足见大和级三联装460mm炮塔之巨。
值得留意的是,图片右侧有一艘船露出了其舰尾——凤翔号航空母舰,她是日本自产的第一条航空母舰,也是世界上第一条按照航空母舰标准建造的航母(早期航母多由其他船只的舰体改造而成)。
↑之所以说英国海军只能“勉强”属于一流,也不是空穴来风。在纳尔逊级之后,英国战列舰的发展渐渐被美日拉开了距离:先是被条约坑,造了只有14寸炮、35000吨的乔治五世级;
然后是被自己坑,因为开战后资源紧缺,最新锐的前卫级基本上就是由各种现有设计和零部件拼凑出来的一艘“皇家游艇”,主炮甚至还用着一战时就是英国皇家海军当家花旦的奶奶级15寸炮。前卫级的建造过程更是一拖再拖,到战后的1946年才迟迟服役,前前后后只造了一艘,却在1954年就早早退役,1960年被拆毁。图为前卫号,摄于1952年,这时她已经改编成训练舰了。
三.简析德、意、法战前主力舰装305mm/330mm炮的原因以及后续发展情况
意大利
而对于一开始举例说明的德、法、意三国来说,情况又有不同。
华盛顿海军条约规定了美、英、日、法、意的主力舰总吨位分别为52.5、52.5、31.5、17.5、17.5万吨。当其他国家都努力在自己捉襟见肘的吨位限额里见缝插针,巧立名目的时候,意呆利海军却有着充裕的吨位余额——手里一共只有三艘老旧的一战安德烈-多利亚级战列舰,改吧改吧也凑合,对付一下英法海军在地中海地区的势力也还算够用。
↑不过,意大利海军也不算是不争气,在1940年造出了新锐的维内托级战列舰。从纸面上的技术指标来看,她甚至不亚于俾斯麦级。
不过说到实际战绩嘛,维内托号的出击次数不少,但唯一的战绩就是90mm防空炮击落的一架英军剑鱼式鱼雷机上的3个人头。至于二号舰罗马号,战绩直接就是零蛋。也许意大利人确实不是个善战的民族吧。图为维内托级二号舰罗马号,摄于1943年。
↑功夫再高,也挡不住菜刀;武器再好,也架不住乱搞。无论多么先进,武器的核心战斗力始终还是在于背后操作武器的人。
德国
↑1930年代末崛起的纳粹德国海军,并不受一系列海军条约的限制,但他们也没有把舰炮造得很大。元首在二战前的确很膨胀,但是在海军战略与发展这方面,德国人还是相当理智与严谨的。
↑英国1935年的阅舰式,就是上文写到的苏联马拉号参加的那一次。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大型军舰一眼望不到头。在海上面对这样的敌人,以欧陆为作战重心的德国,难道还有硬碰硬的希望?
显然没有。(除非德国人有《三体》里的水滴)
沙恩霍斯特级是经典的德式战巡,是劣势海军背景下的产物。沙恩和德意志(也包括俾斯麦)这类德系大型水面战舰要求的是在英军的绝对兵力优势下突入公海进行破交作战。也就是破坏敌方水上交通线,并且通过航速优势回避敌方主力舰队追击,强化防护性能以提高战舰生存能力,而火力方面只需要打打商船和在远距离欺负一些巡洋和驱逐就够了。因此德国战列舰的火力是弱于同时期同级别的他国战舰的。
↑实际上,俾斯麦的体量只比衣阿华、大和小15%-20%,但是她的主炮却比后者弱了两到三个级别,原因也正是如前文所说的那样,德式战舰,生存至上。两条沙恩,三条德意志还有两条俾斯麦都是因寡不敌众,死在英国优势海空军兵力的围殴之下的。上图从左到右分别是俾斯麦级、衣阿华级、大和级。
↑用隐蔽小巧的潜艇来执行破坏海上交通线的破交作战比使用沙恩、俾斯麦这样的大型水面舰只要适合得多。大型水面舰只就是烧钱兽,建造成本高、耗时长,维护使用起来也很精贵,在战场上却又很容易成为众矢之的,一旦损毁很是让人心疼。
而潜艇毕竟成本低、数量大、易于维护(大部分二战德国潜艇都只有几百吨排水量),即使被击沉个几十上百艘也不至于伤筋动骨。因此二战后期,德国海军的资源全面向潜艇倾斜,再没有新造大型水面舰只。
法国
↑法国人的敦刻尔克级,就是为了制衡意大利的安德烈-多利亚级和德国的德意志级的。因此给军舰装上新式的330mm炮:火力比假想敌有一些优势,就可以了。而在得知德国正在建造俾斯麦级、意大利正在建造维内托级后,法国人又推出了装380mm炮的黎塞留级。图为黎塞留号,可见她延续了敦刻尔克级独特的主炮布局,摄于1950年代。
苏联
上一篇:这张图有情侣头像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