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你对摄影后期怎么看?
后期,作品,胶片你对摄影后期怎么看?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这要感谢时代,感谢科学的现代化和亲民化。短短几十年,我们从胶片跨越到数字时代,人们几乎已经彻底忘却了胶片。其实,它就在身后,并没有离我们很远,如果你细细的找寻,依然能见到胶片的影子。至少,今天的人们家里或多或少的都有底片的留存,那些由底片洗印的照片也比比皆是,随处可见。
时代并没走远,可我们跃进地心情已经飞的很远很远了,我们甚至不愿回头望一眼昨天,未来,实在太吸引人了,当人们能轻松的仰望星空的时候,又有谁还愿意再低头看脚下呢?
对于一个以摄影为职业的人来说,摄影的后期制作必不可少。至少你要整理和裁剪图片,高一点的要求,你还要修修图,做一些内容上的丰富和再创造,以及对曝光、色彩欠缺的部分做些微调,这只是最简单的后期了。今天的人们把它归类为“数字暗房技术”,实际上早已没有了“暗房”一切都是在明亮的空间环境里完成。
暗房,只属于胶片时代,对于胶片时代来说,一个摄影者,就好比是战场上拼刺刀的战士,是一场你死我活的肉搏,假如你没有那个本事,你会死的很惨。今天,你按下快门后,即可就能回放看效果,不满意,删掉,重拍!从前可不是这样,你省吃俭用的买了相机,还要备钱买胶卷,就像数码的SD卡一样,它能记录和存储图片。所不同的是,今天你能立竿见影的看见图片,从前都“蒙在鼓里”。胶卷的主要功能不是存储,而是感光显像来自镜头里的世界,它需要拍摄者有技术,有经验,成功都是失败换来的。那时,通用胶卷有两种,照相机也分两类,一种是135,一种是120,需要对应所使用的相机才能使用。
135和120是指胶片的规格而言,135的单幅是3.6cm×2.4cm规格,整卷一般能拍36张,有经验的人在装胶卷的时候,可以减少缠绕,或在暗房中装胶卷,36张的最多时能拍42张,几乎是极限。这是因为,胶卷要绕在卷轴上,36幅是指中间有效范围而言,如果你能有效的减少缠绕,就扩展了有效范围,因此能多出几张。120的胶卷是6cm×6cm规格的,整卷可拍12张。有卷轴无暗盒。为防止胶片曝光,背面裹有一层防护纸。
与今天的数码大不相同的是,拍完后,你根本什么都看不见,需要从相机中取出胶卷,送到冲洗门店,就是照相馆。它是负片,还要经过洗印成相才能最终看到效果。而洗印都是要在暗房中进行的,否则胶片就会曝光。胶卷上涂的是感光层(主要是卤化银等感光材料,工艺复杂,厂家各有秘方,对外保密)。镜头只负责进光,快门负责控制进光量,这一切在胶卷上起化学反应,形成影像。
暗房里是什么呢?大小不同的方盘、水槽,那时都是白色的搪瓷盘。今天,在医院里你还能见到,护士们手里端的那种搪瓷白盘,它们一模一样。这些白色的盘子里盛的是显影液和定影液。(显影和定影材料一般都是粉剂,使用时按比例兑水,还有温度要求)。暗房里使用的是红色的灯泡,可有效防止胶卷被意外曝光。冲洗步骤就是:先用显影液将胶卷“显影”,显影非常重要,合理控制时间,同样的曝光胶片显影的时间长短能出不同效果。待出现影像,检查效果后,再放入定影液中“定影”,达到规定时间。完成定影后的胶片还要在水槽中用清水清除溶液残留,之后才能取出,用竹制夹子夹好,挂绳悬空晾干,这些都是技术活,细致入微。在这些操作中,要避免刮伤底片,避免手指触摸,因为指纹会清晰的留在底片上,由于湿水后涂层软化,胶片很容易受到损伤,尽管胶片生产时有防刮设置工艺,那也只是一般的防护,手指甲就是致命的利器,还有灰尘也很要命。
因此,暗房是要求无尘的,任何尘埃都能粘连在胶片上,成为不可逆的损伤,通常都戴橡胶手套操作,穿工作服,使用竹制镊子翻看照片,防止金属物品起化学反应。晾干后的底片,就可以进行多次曝光印制照片了,这就用到相纸了,相纸也分两类,光面与布纹,前者薄,价格相对便宜,而布面的能出肌理效果。相纸的显像方式与工艺与胶片大致相同,银盐冲印像纸也是涂层加背纸组成,怕光,通常要装进厚厚的防曝光的塑料袋中,袋子里面是光滑的黑色,有大小不同的规格分装,要在暗房中开包取出使用。暗房里的设备还有印象设备和放大机、花刀和平刀裁切版等等。将底片放在放大机的镜头前,把相纸置于台面上,控制尺寸大小,调焦,清晰影像,曝光。底片与相纸的感光面叠加曝光,而后对相纸进行显影与定影,晾干、裁剪,还有整平工艺,因为相纸遇水干后会卷缩。大致工序与冲卷相同。今天依然有相纸,但材质已大不相同了,分成印相纸和打印相纸等,已经不再怕光。后期摄影的设备配置取决于相馆的能力大小,能放大和冲印巨幅照片的相馆,自然容器和成像设备就要大型化和高端化了,机械化较少,人工居多。一般的仅仅日用拍照普通大众化的设备足够了,否则也是一种浪费,那些年流行的口号是:贪污和浪费,是极大地犯罪。
除了照相馆,那时厂矿机关单位的工会也配备暗房和摄影器材,它成了民间公私兼顾的场所,物质不丰富,工资又少的年代,工会的干事很吃香。从黑白到彩色路很长,一般的相馆冲洗不了彩色,成本太高,因此,拍了彩照要去北京、上海和广州那些大城市冲洗印制。彩色胶卷也相对少,都是进口的,我们没有彩色胶片工业,乐凯是先锋,但颜色还原不佳,专业人员都不愿意用。那时冲印店一般冲洗彩卷都是连冲带洗免冲费的,看起来便宜,可手艺不高的人,难免拿到许多废片,看起来很搞笑,厚厚的一沓什么也不是,这都是后来机械化成套的产物。最早黑白胶卷是不放大,印原片,选片放大。
这是简要的摄影成像流程和设备回顾。在这个过程中,还有修版一项必不可少的工序,考验照相馆师傅的时候到了。能够对不完美的底片或不慎损伤的底片进行后期修复才是暗房高手。
今天,你可以PS,那时候没有,脸上的斑点,既没有如今的化妆品掩饰,也没有补妆一说,全部的修复都是对底片的调整,铅笔、炭精粉、修像液都必不可少,小毛笔、刮刀什么的应有尽有。这门手艺来之不易,在暗房中奋斗几十年是常事,视力好,有耐心,又能自甘寂寞。这才是真正的暗房技术,今天,使用PS或数字后期软件进行特技创造相对简单,那个时代,可太难了,要叠加不同的内容,就要多次遮罩,多次不同光线下曝光。控制曝光至关重要,它不容出错,光线太强,温度过高,就会烧毁底版,那都是赔不起的损失啊。相纸毁了可以换新的,底版却是仅此一张的无价之宝,无以换新,无法重生!
可以说,在胶片时代,暗房几乎就是摄影的全部,一个摄影师,没有暗房,你就是个瞎子,一个傻瓜。你拥有相机,却看不见世界,你拥有胶卷,也许只能记录哀伤,离开了镜头,你一无所有。最最重要的是,如果你没有过硬的技术,没有十足的把握,一卷卷的胶片,不仅会赔掉底裤,还得欠债。送去冲洗的胶卷,出来后不是光版,就是黑乎乎一条,想死你都找不到地缝可钻。那时的摄影师,对自己十分苛刻,珍惜每一张底片,每次拍照都经过十分缜密的思考,因为你看不见结果,不可能重来,真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转瞬即逝的瞬间你一旦错过,也许真的错失一生。对于那时的人来说,有一次见证历史的机会太不容易,往往会多拍几张,以防万一错过,但又常常因为胶卷不够,痛不欲生。一个胶卷只有一次机会,如今的储存卡,你可以删了再用,多次往复。那时,天方夜谭啊。所以,那个时代不是人人都能拍照的,不是说,对准镜头按快门就行,取景框取景、调焦、设置快门速度、光圈,还不能有抖动,今天的防抖设置,自动除颤,极大的方便了摄影者。傻瓜式的智能化,使得摄影没了门槛,各类的美图、特效,极大丰富了摄影后期内容,同时,也惯出了成批的懒汉,不做预案,不加思考,随手拍,随意拍,随心所欲的挥霍,许多人,把数码暗房技术当成法宝,东拼西凑的出所谓的特效,用以掩盖缺失的主题思考和技术素养。
上一篇:我想去澳洲去工作,好找工作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