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古代蒙古扩张的内在动力是什么?
蒙古,帝国,游牧民族古代蒙古扩张的内在动力是什么?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地质学家的前沿研究也可以提供别样借鉴,类似于地质催动说。东亚大地构造区内有蒙古和青藏两个雄伟的高原屹立,二者之间分布着天山—阴山和昆仑—秦岭等横亘东西的现代山系,它们由一系列剪切-推覆构造系统组成,有力地说明东亚大陆存在强烈的纬向汇聚。东亚大陆现今构造面貌是新生代以来喜山运动产物,这一过程迄今还在进行。它不仅对东亚地质构造和地震分布规律以及资源环境问题有重要影响,而且与大气环流形成及气候环境变化有密切关系。这种地质条件促进了帝国的整合,乃是自然法则规训社会秩序。
第三,蒙古地区之特性
在传统草原游牧地区,一个具有普适性的生存法规是:当竞争异常激烈时,与强者关系最远而距离最近的弱者,总是最先成为被牺牲的对象,接下来如果没有远邻可供劫掠,则会出现同室操戈、对外扩张的现象。
游牧民族军事上机动灵活,流动性强,相对于定居居民来说,具有明显优势;草原游牧经济相对于闭塞的农本经济来说,也具有天然的开放性。这决定了游牧民族在二者的交往活动中更为主动。吴于廑先生提出了游牧民族三次大冲击的理论,具有强大的解释力。
到了十三世纪,爆发了第三次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冲击的范围包括东亚、中亚、南亚、西亚、东欧和中欧。发动这次冲击的蒙古人,各部族估计在内,总人口大概不出一百万人,其兵源最大限额不出十二、三万人。如果没有众多的突厥部落与它联合,没有机动性极高的骑兵,就很难设想它能把兵力作如此大范围、大幅度的有效分布。
勇猛的蒙古骑兵战马日驰约一百四、五十公里,大弓射程可达一百八十公尺,作战时善于分兵突袭,围歼人数远远超过己方的敌军。其攻击力的旺盛,使分散的俄罗斯人、德意志人,衰落中的南宋和哈里发。都对之难以形成有力的防御。松散的、不稳固的蒙古帝国形成之后,到十三世纪后期,第三次冲击高潮渐渐平息。蒙古帝国崛起之后,经成吉思汗及其子孙三代人半个多世纪的扩张,蒙古铁骑驰骋亚欧大陆,征服了许多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世界历史上疆域空前的蒙古大帝国。十四世纪,自称是成吉思汗后裔的突厥首领帖木儿对中亚、西亚、印度的入侵,只能算是这次大冲击的余波,帖木儿帝国在他本人死后也就随即瓦解了。
宏观来说,蒙元帝国给13-14世纪中国社会秩序带来了一系列重要而深刻的变化。首次实施行省制和突破唐宋羁縻政策改而直接治理边疆,使中央统治深入到吐蕃等边疆地区;完成南北统一,不自觉地保护江南富民经济实体和农商繁荣的风水宝地;破天荒地从漕粮运输、军事和海外贸易三领域向海洋扩展;蒙、汉、色目等多元文化的并存融汇,顺应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潮流。这些方面,都是蒙元帝国的巨大贡献。
蒙古人的征服及其统治,结束了亚欧大陆的分裂和混乱,为社会与文明的发展营造了稳定、统一、有序的内部环境,促进了全球化时代的到来。
参考文献:
李治安:《蒙元帝国与13-14世纪的中国社会秩序》,《文史哲》,2013年第6期。
吴于廑:《世界历史上的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中国社会科学》,1983年第3期。
王勇:《牧民习性的扩张:蒙古帝国形成的一个解释框架》,《行政科学论坛》,2015年第3期。
贾宝维、张龙海:《蒙古帝国的崛起对亚欧政治格局的影响》,《前沿》,2012年第3期。
王悠然:《异常暖湿气候助力蒙古帝国崛起》,《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 年3 月14 日,第 A01版。
李述靖:《亚洲大陆的纬向汇聚与蒙古青藏高原的崛起及东亚大陆之扩张》,《地质力学学报》,2007年第1期。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邀。扩张是事后总结,真实历史其实是和平交流目标失败后,有组织的劫掠和无组织的劫掠。
最近邀请的问题质量越来越高了。我就来从游牧地带经济的一般规律及其行为来分析一下吧。
1、游牧地带经济的一般规律
游牧民族一般逐水草而居,牧马放羊,喝着马奶酒唱着歌。这是一种多么浪漫的生活方式。但有几个缺点就是:
第一:缺乏生活必须品,铁、布匹等。
第二:经济基础脆弱,经不起灾害。一次大的寒潮,就可以摧毁他们的经济基础。
半游牧区,抗风险能力会略强一点。但也就那样。
在这种经济环境下,一个字形容:穷,没有积累。如果遇上灾年,要么和平和南方的朝廷兑换,要么抢劫。规模大的可以改朝换代,规模小的就是骚扰。
(蓝天白云就是穷)
我们来分别分析一下
2、向南方的和平兑换
草原物资的匮乏,其实对贸易的需求更强。贵族或许有丝绸就好,维持朝贡贸易就行;但部落民(穷夷)需要基本的生活物资,粮食、铁锅、普通布匹。朝贡是满足不了草原部落需求的,需要互市。
《明世宗实录》记载有:
虏欲以牛羊易谷豆者,候命不得,遂分散为盗 无虚日。十一月间人入边三次,抢掳人畜甚众。边臣遣人责问,俺答则谩应曰,诸贫虏 无从得食,禁不能止
俺答这句话很实在,就是朝贡后下层没法活。所以下层问题也需要解决,1570年隆庆议和双方就把封王、朝贡、互市(最重要)给解决了。
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岁币,其实宋朝给的就是一种变相扶贫资金。康熙也是如此。
(大清皇帝真正稳住漠南蒙古就是第一互市,第二积极救灾。)
《清圣祖实录》记载:
此等蒙古,因遇灾荒,先经赈济粮米、 牲畜,今闻其尚无生计,尔等前往详察,果系穷困之人,作何再赈,俾得资生,即行议奏,间遇有牲畜者,尔等勿以为有此,即可度日,不行察出,其畜牧之物,今若食尽,明年必致又饥,其稍有牲畜,而米榖缺乏,生业艰难者,亦以实闻,务加详慎,毋忽
康熙承担了漠南蒙古的灾害救助。直接救灾与边疆互市是可以解决蒙古人劫掠的动力。
3、武力南下
如果互市、赈灾没有的话,就是难民南下。难民是天然的部队。游牧族的难民自然是最好的勇士。
(七大恨的内在渊源是经济动因)
如果组织规模大,就像成吉思汗南下那样,是颠覆政权。
如果组织规模不大,就是明代那样,无休止的作战,只是为了议和。
总结: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