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关于都江堰,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岷江,都江堰,内江关于都江堰,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关于都江堰,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都江堰的修建源于一个偶然的机遇。
公元前4世纪,雄踞于中国西北的秦国朝廷中,大将司马错提出建议,先攻占南面毗邻的蜀国,利用蜀国占据长江上游的优势,顺长江而下,吞并当时唯一能和秦国相抗衡的楚。
秦惠文王采纳了司马错的军事策略后,在公元前316年举兵灭掉了蜀国。公元前280年的秋天,大将司马错从岷江上游出发顺水进入长江,南下攻击楚国,然而军队因为粮草缺乏补充,在今天的涪陵、重庆一带陷入瘫痪。
这次战争的失败,暴露了秦国利用蜀国作为攻楚跳板的缺陷:因为当时训练士兵、打造兵器、集结军队主要是在蜀国的中心成都,可是造船和启运却要在岷江上游进行,兵马从成都到岷江的运输码头至少要经过50多公里的陆路,这样一来就很难在作战中及时补充兵援和物资。
公元前272年,李冰来到蜀郡担任郡守,秦王计划把岷江改道,使之经过成都,从而成为一条真正的战争补给线,这个计划的实施最终落在了李冰的身上。
怎样能让岷江水经过成都,使航道畅通,同时在发洪水时控制水,不使其泛滥平原?这是李冰苦苦思索的问题。公元前270年,方案终于提出:必须在岷江河道上建立一个既能引水又能防洪的水利工程,这个工程是这条战争补给线能否形成的关键。
秦昭襄王批准了李冰的计划,出兵10万,支持李冰的建设。
选择在山区和平原的交界点上建造都江堰以扼住岷江的咽喉
从甘肃和四川交界处的雪山发源的岷江,是长江最重要的一条支流,千百条涓涓细流穿过峡谷,沿江两岸山高谷深,水流湍急,到灌县附近,岷江进入成都平原,便像脱缰的野马一般,一次次冲决堤岸,泛滥成灾,塑造出了不稳定的河床和时分时合的汉道。特别是在灌县城西南面,有一座玉垒山,阻碍江水东流,每年夏秋洪水季节,常常造成东旱西涝。在岷江河道中哪一个位置修建工程才合适呢?
李冰经过实地考察,选择了在山区和平原的交界点上建造都江堰以扼住岷江的咽喉。
人们用竹片编成笼,笼内装满卵石,然后用渡船抛至江心。4年以后,在岷江河道间出现了一个类似于大鱼嘴的江心坝,岷江江水被鱼嘴一分为内外两江,其中内江为引水河道,也就是从岷江引水通往成都的那条河道。然而,位于成都平原西北角的玉垒山是内江水流入平原的必经之路,为了清除这个自然障碍,李冰必须想办法在玉垒山上开出一条水道。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生产工具的局限使得人们只能使用棍棒和铁锤把大山凿开。这时,李冰想出了一条妙计:先从甘肃和四川交界处的雪山发源的岷江,是长江最重要的一条支流,千百条涓涓细流穿过峡谷,沿江两岸山高谷深,水流湍急,到灌县附近,岷江进入成都平原,便像脱缰的野马一般,一次次冲决堤岸,泛滥成灾,塑造出了不稳定的河床和时分时合的汉道。特别是在灌县城西南面,有一座玉垒山,阻碍江水东流,每年夏秋洪水季节,常常造成东旱西涝。在岷江河道中哪一个位置修建工程才合适呢?李冰经过实地考察,选择了在山区和平原的交界点上建造都江堰以扼住岷用火烧岩石,直烧到岩石发红,再用冰凉的江水浇在滚烫的岩石上,岩石在热胀冷缩中裂成碎块,这时民工们再用棍棒和锤子凿开石壁,工程的进度就会快得多。在技术手段缺乏的古代,用这种办法对付坚硬的岩石的确十分聪明,因而东汉虞诩在甘南开运河、唐李齐物在三门峡凿开元新河时都用了这个办法。
历经8年时间,玉垒山山体上终于劈开了一条宽为20米、长80米的水路,岷江水进入了平原。因为这个进水口形似宝瓶,后人为纪念李冰的奇思妙想,把这个进水口称为“宝瓶口”。从此汩汩清流从宝瓶口源源流岀,永久性地灌溉着成都平原。公元前256年,世界水利史上的惊世之作都江堰竣工,开始了它对成都平原持续至今的影响。
四川有一句谚语叫“先有都江堰,后有天府之国”。内江水进入成都平原后成都平原上的人民顺势引水,只开渠不设闸,把内江水流一分为二,二分为四……有了岷江水的灌溉,成都平原于是变成了肥沃的良田。从公元前230年开始,有10万秦国人陆续从北方迁往蜀地与当地居民共同开垦广阔的平原,屯积的粮食使蜀郡成为当时秦国最大的粮仓。秦国国力因之与日俱增,成为当时中国疆土上最强大的王国。
公元前223年,秦国百万大军从成都顺岷江而下进入长江,一举灭掉了楚国,并在两年后统一了全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
“分四六,平潦旱”指的是都江堰的水量调配功能
巴比伦王国建于幼发拉底河上的纳尔一汉谟拉比渠和古罗马的人工渠道早已荒废,而同样古老的都江堰却独步千古,长盛不衰。仅从灌溉量来说,接受都江堰润泽的土地已由当初的200万亩增加到现在的1000万亩。中国古人因为战争目的而修建的水利工程经历了2000多年依然被人们利用,工程上的设计究竟有什么样的奥秘呢?
都江堰是世界上最早的无坝引水工程,整个工程包括主体建筑物、辅助建筑物,以及延伸到整个灌区的渠系建筑物。工程的奥秘主要体现在主体建筑物上鱼嘴分水堤、宝瓶口及飞沙堰。
鱼嘴分水堤,是都江堰的分水建筑物,岷江冲出山口之后,江水经鱼嘴分流,驯服地分成内江和外江。外江为主流,主要用于泄洪内江水通过宝瓶口引入灌区。
值得说明的是,这里不是简单地实现了内外江分流。都江堰童叟传诵的治水三字经中最著名的“分四六,平潦旱,指的是都江堰的水量调配功能。平时内江进水六成,外江进水四成:若遇洪水,这个比例自然倒转,六成水排到外江,四成水进入内江如果水量还嫌大,宝瓶口就会将过量的水挡在口门之外,多余的水就会自动通过飞沙堰流到外江,从而始终保证成都平原不受潦旱之苦。
在宝瓶口的北岸岩壁上,有古人凿刻的几十条横道,名叫“水则”,这可能是我国最早的水文标尺—水漫过16划为洪汛期,第19划则为警戒水位。古人用竹笼卵石砌成飞沙堰和人字堰,水过16划,就会从这两个排洪道向外江溢出,特大洪水时,飞沙堰会自动崩塌泄洪,不让过多的水进入宝瓶口。
飞沙堰位于宝瓶口的前边,除了能够自动调节进入宝瓶口流量以外,还能有效地排除进入内江的泥沙和卵石,防止宝瓶口被淤塞。
根据流体力学的原理,水流经过弯道时,由于弯道环流的作用,凹岸一侧容易引到清水,凸岸一侧容易淤积。由于飞沙堰位于内江的凸岸,宝瓶口位于内江的凹岸,于是内江的泥沙和卵石就通过飞沙堰排入了外江。
同样的道理也使得鱼嘴在分水时,把更多的泥沙分给了外江。鱼嘴位于岷江的一个弯道处,内江一侧位于凹岸,外江一侧位于凸岸,岷江从上游带来的泥沙大多直接进入了外江,这就是都江堰的第一次排沙。除了充分保证泄洪安全和排沙以外飞沙堰还必须保证在枯水期时有足够的水量流进灌区。因此,飞沙堰的堰顶高程和长度都极具奥妙。这就不得不提到传说为由李冰留下的治水六字真言:“深淘滩,低作堰”。而这“深”与“低”的标准则是从李冰时起就埋在内江河道里的石马(后人改成了卧铁)。
上一篇:初学木工的人应该准备哪些工具?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