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有什么好看的外国名著?
小仲马,茶花女,大仲马有什么好看的外国名著?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而因为私生子的身份,小仲马在寄宿学校饱受各种冷眼与嘲讽。
成名后的小仲马还在《克洛德的妻子》提到:在寄宿学校里,由于不堪侮辱而不得不与人打了几次架。
从小就体验到了人世间的种种人情冷暖的小仲马,逐渐形成了记恨,冷漠,怀疑,厌恶妓女的性格。
人世间的各种残酷和不平,使得小仲马热切地期望自己也能像父亲大仲马一样,扬名于文坛,功成名就。
于是,他也开始从现实中取材,从妇女、婚姻等问题中寻找创作素材。
1844年,小仲马在巴黎遇见了名妓玛丽·杜普莱西,并对她一见钟情。
玛丽是贫苦人家的女儿,年纪轻轻就流落巴黎,被逼无奈沦落风尘。但是她喜欢小仲马,也很重视与小仲马的真挚爱情,然而为了维持生计,她还与上流社会的男人保持关系。
小仲马年轻气盛,要求玛丽退出原来的圈子,但是被玛丽拒绝了。小仲马一气之下就写了绝交信,出国旅行去了。
1847年,小仲马回到法国,得知只有23岁的玛丽已经离世,她病重时,昔日的那些追求者都弃她而去,死后只有两个人送葬。她的遗物也被拍卖去还债务,余款给了她一个穷苦的外甥女。
小仲马的心灵被深深地震撼到了,他满怀思念与悔恨,一个人在郊外,闭门谢客,将这个故事写成了《茶花女》。
小说虽然描写的是一个爱情悲剧,但是真挚地歌颂了阿尔芒和玛格丽特之间真挚的纯洁爱情。
阿尔芒,一个对玛格丽特最好,最关心她的情人,对玛格丽特可谓情真意切。不顾父亲的任何反对,也要和玛格丽特在一起。
而玛格丽特,原本对于上流社会的男人只是曲意逢迎,然而当她遇到了热烈的阿尔芒,顿时焕发了生机,她充满热情和希望去追求真正的爱情生活,她渴望和阿尔芒永远在一起。
然而,现实总是残酷无情的,因为资本主义制度的虚伪和对人的极度压榨,对人性的摧残,阿尔芒和玛格丽特注定无法有圆满的结局。
而当这种希望破灭之后,玛格丽特又甘愿自我牺牲,去成全阿尔芒。她知道自己的身份会给良好青年阿尔芒带来不好的结局。
所以,她宁愿自己独自承受各种屈辱和不理解,甚至死,她也不怕。
这就是《茶花女》最具有魅力的地方。
原来,历来被人们所不齿的风尘女子,也能散发出圣洁的光辉,人性的真诚与美好表现得淋漓尽致。而那些戴着伪善面具的人,在这个女人面前黯然失色。
以致于,人们一想起“茶花女”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不是什么低贱的妓女,而是一位美丽善良,聪明可爱而又值得同情的女性。
她虽落风尘,但仍然保持一颗纯洁的心灵和独立的人格,向往真正的生活和爱情。
这就够了。
《茶花女》发表后,小仲马一举成名。他也如愿获得了和大仲马一样的声望、地位。“大小仲马”,也形成了法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罕见的“父子双壁”的奇观。
1907年,中国留日学生组织“春柳社”,把《茶花女》改编为剧本,在日本东京首次公开上演,这次演出标志着中国话剧的开端。
《茶花女》后来又被改编成歌剧,由意大利的音乐家威尔第作曲,影响更为深远。
中国本土首次引进《茶花女》是在19世纪末期,从法国巴黎留学归来的王寿昌与林纾合译了《茶花女》,初题名为《巴黎茶花女遗事》。
一经出版便轰动了全中国,尽管上流社会批评道:渲染妓女生活,是“淫荡堕落”、“低级下流”。但更多的读者则为真切感人的故事所折服。
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作参考学习、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静静的顿河》《日瓦格医生》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了不起的盖茨比》——菲茨杰拉德
关于阅读《盖茨比》这本书的动机,还需从日本现当代知名作家村上春树说起。
读过村上春树的作品之后,就像串糖葫芦似的揪出了菲茨杰拉德。大家应该都知道,菲茨杰拉德是村上春树极力推崇的美国作家,这也为菲氏的声名造了不小势。
盖茨比,一个穷苦人家的孩子。他爱上了贵族小姐黛西,因为不甘命运,向往财富,他通过各种手段攫取到大量财富,上过战场,贩卖私酒……当他某一天腰缠万贯,富可敌国时,他决然去寻找心中挚爱黛西。彼时黛西已经嫁作人妇,成为汤姆的妻子。
都说初恋是人一生最难忘的。这个梗在盖茨比身上体现地淋漓尽致。
黛西在他归来后,已经完全脱离了自己想象。她可以为华衣锦缎感动到哭,可以奢靡地沉浸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而盖茨比带着初心归来,依然是那个志向远大但却不够成熟的盖茨比。其实,遇见黛西,是他辉煌的开始,也是他破灭的开始。
在从纽约开车到长岛的途中,黛西驾车撞死了汤姆的情妇(也就是修理厂老板威尔逊的妻子)阴差阳错,一个无辜的生命盖茨比折了命。
汤姆和黛西狼狈为奸,他们像强盗一样闯进客人家里砸碎了原本美好的一切,然后自己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离开,把矛头指向别人。
《了不起的盖茨比》已经读了不下三遍。说是小说,却处处充斥着散文的韵律,语言流畅,清新不累赘;若说是散文,小说的肌理处处入骨。
这是截止目前,读过的自认为最优秀的小说之一。
其实,一部文学作品就像时间轴上的一个点。在以社会大背景为背书的前提下,记录一个点,反应一个时代,披露一个群体。
毫无疑问,《了不起的盖茨比》做到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