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明末崇祯到底有没有钱?
崇祯,明朝,皇帝明末崇祯到底有没有钱?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明末崇祯到底有没有钱?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明末崇祯年间,正好是中国又一次风云巨变的时候。明末战争不断,社会在变革,因此大明王朝的经济状况就颇受历史爱好者们的关注。根据相关资料和一些大家都分析来看,明末的经济状况应该是这样的:政府穷而民间富,西北穷而东南富,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坑爹的税收政策以及繁荣的商贸
当初明太祖朱元璋建国的时候,因为天下战乱不断,因此对农业对商业都造成了严重的创伤。不过农业恢复快,商业恢复慢,因此为了给商人留条活路,太祖皇帝规定民营商人收税三十税一。后来到了万历朝,大明的商贸已然达到了超级高的水平,每年通过贸易涌入中国的白银都是源源不断,这就使得沿海的商人变得越来越有钱,可是大明坑爹的税收制度却使得大明政府从这些商人手里根本捞不了几个子。当然了,也不是崇祯皇帝不想收,而是东林党这帮文官看自己的利益胜过国家利益,看自己的气节高于爱国情节,所以不断的阻挠崇祯皇帝收商税,这就使得国库捞不上钱。
荒废的官营商坊
大明在东南有很多官营或者官私合营的手工坊,比如丝造局等等。这些作坊生产出来的东西除了供皇家使用,还会用于商贸。到了崇祯皇帝的时候,这些手工作坊或者被大商人吞并,或者被文官霸占,总之作为大明官方的商贸场所,到了崇祯朝就已经不姓朱了。
白银的冲击以及土地兼并
东南繁荣的商贸使得大量的美洲白银涌入中国,但是中国人有个习惯,就是存钱。这些大土豪挣了钱要么存着,要么买地。存钱的结果就是市面上流通的白银其实并不多,而自从张居正改革之后,收税统一收银子,白银都在东南,西北就惨了,如此一来内地的农民为了换银子交税,通常还要长途跋涉的去城里贱卖粮食。换来的银子交上去又被贪官克扣一部分,这样再次流通下来的白银就更少了,一个恶性循环一旦诞生,就会造成有钱人越来越有钱,穷人越来越穷了贫富差距拉大的局面。
除了白银的冲击,土地兼并也是一大硬伤。虽说土地兼并有利于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但毕竟中国太大,西北工坊有限,西北的流民又没什么机会能到东南去打工,就只能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大地主土地兼并,跟文武官勾结,又给国家少缴税,这样一来,税收的矛头就只能只想已经被榨干的农民了。这样的最终结果就是农民起义。
因此说,崇祯朝,富了富人,穷了国家。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明朝灭亡,迎来的不简单是一场改朝换代,而是一场文明的空前浩劫。明末大儒顾炎武说道:“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明朝灭亡,诚令人悲痛,而崇祯帝殉国,更显此事悲壮。然而,作为自秦朝以后,耻辱感最强的亡国之君。在其以身殉国后,却被一些人泼了一身脏水,被污蔑为悭吝之君。然而,如此恶毒的污蔑却禁不起简单逻辑的推敲。
很多人都听过这么一个传言,说明朝灭亡之后,崇祯的内帑(皇室私人钱库)被搜出多少两白银,以此证明崇祯是位悭吝昏愚之君,明朝活该被灭亡。据较为有影响力的《明季北略》记载:..旧有镇库金,积年不用者,三千七百万锭,锭皆五百两,镌有永乐字,每驮二锭,不用包裹。
也即是说,崇祯的内帑有185亿两白银。什么样的概念?直到两百五十年之后,满清与日本签订的《马关条约》赔银两亿三千万两,尚不足崇祯内帑的零头。这到底是要证明明朝有多富足?还是要证明崇祯有多悭吝?
而据毛奇龄《后鉴录》:..“余宫中内帑金银器具以及鼎耳门环钿丝装嵌,剔剥殆遍,不及十万。贼声言得自内帑,恶拷索名也。”其他同类的史料就不再举了,总之一种说法是,崇祯的内帑里有很多银子;而另一种说法是,崇祯的内帑早已经空了。
至於哪种说法更接近真相,我们可以根据常识与逻辑去判断真假,谎言尽管可以混淆视听,但总会有破绽,而禁不起推敲。
明朝的皇帝中,最为敛财的要数万历皇帝,万历皇帝喜欢派太监到各地征收矿税银,以增加其内帑银,很多史学家都认为明朝实际上就亡於这位万历皇帝之手。然而,皇帝的内帑并非完全是皇室私用。如据《明实录·神宗显皇帝实录》记载:万历二十二年三月丁亥:“内阁传出 圣谕 两宫圣母,闻河南饥荒。发内帑银三万三千两,著该部解去济赈,部请分发河南、山东、江北,得允。”...万历三十一年四月己亥:“户部揭称:各镇请饷数多,逋负催征无期。请内帑百万,与太仆寺五十万,一时齐发辅臣以闻……伏惟 皇上俯念边情最急,仍谕照数速发。”
万历皇帝虽敛财有道,但花银子的地方也多,除了自己过着奢侈无度的生活外,还给其最宠爱的儿子福王朱常洵大量赏赐。此外,万历三大征以及后期的萨尔浒之战等等,长期的大规模战事早已耗空了大明朝的国库。当国库耗空,自然就得动用皇帝的内帑了。
自万历以后,明朝的财政基本上就已经寅吃卯粮了,欠饷问题日益严重。而自崇祯皇帝嗣位之后,外与女真的战事不断升级,内有李自成、张献忠等人的大规模起义。崇祯又不爱敛财,生活过的极为节俭,史载:其“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连崇祯的内衣破旧了都舍不得换,而被大臣看见了,都觉得难为情。在军饷都屡征不齐的情况下,崇祯已到节衣缩食的地步,又怎么会有那么多内帑银呢?
再则,崇祯是耻辱感极强的皇帝,在最后关头,其令皇后、贵妃等自杀,又砍伤、砍死公主,最后自己上吊於煤山。临终前还留下遗言: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崇祯的耻辱感如此之强烈,如果其内帑真多那么多银子的话,还会有颜面留下这番话?
崇祯或许不是位好皇帝,但在品行上绝对无亏。而别有用心之人,却为了其篡夺明室江山而寻求某种道义上的法理依据,便肆意抹黑了崇祯帝。可如此低劣的抹黑手段却被很多人信以为真,不亦悲乎?
上一篇:“珏”与“玦”分别指什么样的玉器?它们在使用上有什么区别?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