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如何让孩子战胜学习中的“高原现象”?
高原,现象,知识如何让孩子战胜学习中的“高原现象”?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二是精简学习内容。高三下期学习强度越来越多,好似箭已在弦上,时间紧张、精神紧张,千头万绪,尤其进入二轮复习以后,各种测试题、模拟题、打靶题满天飞,地方教育部门编制的、学校或老师印发的、家长买的、朋友找的等等资料好似一座座大山、一片片汪洋,使不少考生只能夜以继日、争分夺秒,牺牲休息、娱乐时间来应对,这种高强度的学习使人身心疲惫、思路混乱,效率、水平当然难以提高。从现在开始,请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精简学习内容,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减少了不必要的负重,行走起来自然也就步履轻松。
三是调整学习动机水平。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呈“倒U型曲线”分布。动机水平过弱,无从激发摧城拔寨、攻坚克难、追逐梦想的主观能动;动机水平太强,容易将人生目标定位到可望不可及的高度,稍有风吹草动就会波及情绪,其结果只会是给自己徒增压力,在患得患失中徘徊不前。有些同学成绩敬陪末座主要因为其缺乏学习动力,属于动机水平过弱。另有部分同学虽胸怀远大理想,学习也比较努力,但是因为动机过强、目标过高,努力奋斗也无法实现期待的高度,所以眼看高考迫在眉睫,内心难免被灰色情绪所笼罩。无论你属于哪种状况,请从现在起调整你的学习动机水平,合适的动机会给你带来正向的压力、恰当的激励,助推你更接近成功。 而且,知识体系方面存在的瑕疵、学习方法失当导致的效率不高、心理因素引发的意志薄弱,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很有可能使你过早迎来高原期,或者延长你在高原期挣扎的时间。
看过高水平足球、篮球、马拉松、竞走等比赛的同学可能都知道,比赛进入到下半阶段,运动员都会遭遇体能的极限,运动生理学又称“极点”的挑战。此时,任你是再拔尖的运动员也会感到胸闷气短、跑动乏力,甚至会倒地抽筋。而训练有素的运动员都有从容应对、消解“极点”的经验和策略,简单说就是使自己的情绪迅速稳定下来,加深呼吸,适当减慢速度使自己得到调整,坚持几分钟即可将“极点”的挑战应付过去。这种对策被运动生理学称为“第二次呼吸”:随着运动速度、强度的调整,氧供给有所增强,机体功能得到改善和平衡,运动员自然也就有了把比赛高质量地进行到底的能力。 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学习过程中遭遇高原现象,并不意味着比赛就要失败。如果你善于思辨、善于调整,不仅能够跨越高原期的挑战,而且还能够借助“第二次呼吸”取得理想的成绩。 ¡方略篇 此时此刻,很多同学已经围绕知识点事无巨细地复习了若干遍,然而在具体做题时对不少题目还是似懂非懂,甚至有不知从何下手的绝望。这是高原现象的典型反应,解决办法是心理上坚决挺住,在行动上,一是多看教材,回归基础、理清脉络往往会让你豁然开朗,在峰回路转之际产生原来如彼的顿悟;二是多练习经典又精练的高考原题;三是多反思,很多原本熟悉的知识点通过反思会让你产生理解和运用上的飞跃;四是探寻自己学习上的兴奋点,全面激活对枯燥复习的热情。 越是临近高考,越是有同学因为逆反而不愿意做题,此时不要与真实的内心对抗,但也不要耗费本已不多的时间,可采用“看题”策略来折中。这里以数学学科为例,所谓“看题”就是认真浏览题干,确信自己能圆满解答就转下题,否则就要认真思考——你真的找到了自己的漏洞,查漏补缺也就达到了复习的终极目的。
厌倦了“看题”,可将自己换位成命题官,进行全新的思考。考纲再三强调命题以课本为本,你要参与命题的话首先必须认真研究课本,熟稔把握教材的典型知识点,从中提炼题型结构和解题方法。经过如此这般的思考、提炼,你不仅巩固了学科基础,还会思考出诸多命题、解题的规律及其技巧。你还可以继续思考:如果是我命题,我该从哪些方面考核考生的知识和能力?这道题我该当如何设置难度和陷阱,来作弄一下那些自以为是的考生?一旦建立了这样的思维,你不仅容易发现自己的知识短板,更重要的是你在面对送分题、中档题时,很容易就能分辨出题目的、易错表现,从容迅速地找出解决路径。
学习活动中的高原现象,既是知识能力形成的客观规律使然,亦与当事者的心理因素大有关系。
一是坚定信念,调适动机。不论是内部动机还是外部动机,对当事人来说往往既是动力又是压力。动机适当,可激励你朝向远大梦想而不畏艰难旅程,遭挫折而毫不畏缩,遇挑战而痴心不悔。动机失当,只会徒增自我烦恼,想赢怕输,背上心理包袱。 同时,内部动机发自你的本心,以自我为中心,激励你去做掌控命运的强人。外部动机则来自社会和他人,一半是并不用心考虑你的感受而强加于你。高中生作为半个社会人,也许没有办法拒绝别人的指指点点、背负父母家庭的殷切期待,但是有智慧的你可以统统屏蔽这些外来压力,坚定为梦想为自我而努力的信心,相信自己相信未来相信奋斗。此时,不要再想“万一考砸了,对不起父母”“邻居、同学会嘲笑的”之类的问题,做好自己就是对得起自己,对得起自己了也就无愧于天下。至于忧谗畏讥,更是自寻烦恼,比赛还没有开始,你咋知道自己一定不是冠军?
二是以我为主,不盲目攀比。很多同学不是自己不优秀,而是“比较”不优秀——总是在心里下意识地拿自己和周围同学悄悄比较,还谦虚地用自己的软肋比他人的优长,结果是越比越灰心。美国号称地球第一帝国,但乒乓球、羽毛球比不过中国,国土面积赶不上俄罗斯加拿大,文明的历史无法与伊拉克相提并论……这样比较,老美难道就得吐血、撞墙?所以已经到了这个阶段,咱不跟任何人比,能够超越自己就是最大的成就。更何况,每个同学的高原期都不一致,正处高原期的你状态低迷情有可原,为什么不能让那些已经超越高原期、学习成绩原不如你的同学暂时得瑟一下呢?你最需要做的不是自怨自艾、自惭形秽,而是尽快跨越高原,登山高峰。 当然,没有比较有时候也难有动力、难有进步,建议此时的你多做“纵比与横比相结合”的比较:纵比是跟过去的自己比,比如,一模你总分考了560,二模考了580,这就是显著进步,可喜可贺;但是外语成绩却有所下降,这就是知识体系尚不牢固、完备的警示,必须查漏补缺、迎头赶上。横比是和有可比性的同学比较,假如你正处高原期,而同学正处进步期,你们之间就不具可比性。 我们时常把不能正确对待他人作为性格缺陷,其实人更难做到的是客观评价自己、正确对待自己。有了对自我能力、情绪、态度的正确评估,就容易摆正心态、定准目标、攻克瓶颈,让你尽快进入正常的学习状态。
无限风光在险峰,但同时,越是攀登险峰、高峰,越是容易遭遇高原现象,此时你最需要的是不慌不忙、不怕不惧——高原现象只是你进步途中必经的阶段、必经的磨练而已。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淡定。 不经高原,何见高峰? “为伊消得人憔悴”大约说的就是高原现象,但接下来可就是“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成功境界了。
上一篇:事业单位的退休取暖补贴有多少?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