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冯玉祥为何要把退位后的溥仪逐出紫禁城?
紫禁城,溥仪,优待冯玉祥为何要把退位后的溥仪逐出紫禁城?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如果没有溥仪,在历史中他们应该是会找一个东北军元老当政权的老大,并不是说没有了溥仪,伪满洲国的悲剧就不会发生。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1912年,中国最后一位太后,隆裕太后在与国民政府签下《大清皇室优待条件》后,颁布退位诏书,延续了2000多年封建统治宣告终结。
溥仪虽然退位,但北洋政府按照《优待皇室条件》之“大清皇帝辞位之后,月月所用四百万元,由共和国专款拨用”、“大清皇帝辞位之后,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侍卫人等,照常留用”、“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其宗庙、陵寝,永远奉祀,由中华民国酌设卫兵,妥慎保护。”约定,保证了溥仪在紫禁城中衣食无忧度过了他幸福的青少年时光。
然而,1924年9月,冯玉祥发动了“北京政变”,11月5日,冯玉祥命鹿钟麟带着二十名精兵驱车前往紫禁城,将溥仪驱逐出紫禁城皇宫,并取消对皇室的一切优厚待遇。对此举国皆惊,革命党人纷纷祝贺这次“二次深入革命”,孙中山都发来电报,以资鼓励。
按照冯玉祥的说法,他是一名革命军人,将革命进行到底是他作为军人的职责,驱逐溥仪是为了完成辛亥革命没有赶走皇帝的遗憾,铲除了封建帝制复辟的祸根。
溥仪和皇室为《清皇室优待条件》能执行千秋万代,一直要求国民政府将《条件》写进宪法。国民政府每年给溥仪四百万两银子,当财政入不敷出有所拖延,溥仪大为光火,借助国际舆论指责国民政府违约。
溥仪一直把宫里的古董字画故意以赏赐的名义交给弟弟溥杰,让他拿出宫去卖。后来在《我的前半生》中曾说,他早知道不可能在宫里住一辈子,所以他一直或以赏赐或以送人的形式,将宫中的古董文物让他的家人带出宫去。
溥仪退位后,满清后室桀骜不驯,长期举行聚拜活动,积极寻找机会复辟。
1917年6月,前清遗臣张勋假借调解黎元洪和段祺瑞的矛盾,率5000辫子军进京,直接拥戴溥仪重新登基,这场复辟闹剧虽仅过了12天就被段祺瑞和冯玉祥带兵平叛了。但溥仪等一众老臣不思悔改,仍在串联,溥仪亲口告诉众人,自己如果不是因为革命,这个年纪早就该亲政了。
这样的一种行动,让冯玉祥和很多人都很担心,觉得呆在紫禁城里的溥仪,简直就是一个定时炸弹。
冯玉祥口上不说,其实他知道张作霖早晚要挥师入关,自己虽然已进驻北京,本身不是北洋元老,也不是从天津小站出来的北洋嫡系,别人不可能支持他。为了赢得北京百姓的支持,只能树立革命者形象,自然是以扫灭封建残余的名义,将溥仪从紫禁城里赶出去。
同时也正如张作霖一口咬定那样,冯玉祥此举就是想侵吞紫禁城财物,他这是以正义的名义行土匪打劫之实。
紫禁城是清朝的皇宫,经历了上百年的积累,里面的珍宝不计其数,原先的清室八款优待条件中,紫禁城里的财物属于满清私产;
而冯玉祥赶溥仪出宫时却要求溥仪只能带私产走,公产必须留下,并只给了溥仪两个小时收拾。两个小时,溥仪能带走紫禁城多少东西?冯玉祥的意图已经很明显了。
溥仪走后,当时就留下了十多人开始清点故宫文物以及珍宝。
后来冯玉祥的心腹鹿钟麟说过,如果不是靠变卖紫禁城财宝,国民军也撑不到后来的北伐战争。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1924年冯玉祥入驻北京城后,先后做出了两件事,一是把清逊帝溥仪赶出了紫禁城,二是祭奠了滦州起义的先烈战友。
第一件事闹得沸反盈天,举国皆惊,革命党人纷纷祝贺这次“二次深入革命”,连孙中山都发来电报,以资鼓励。虽然胡适作为文化界人士也提出了担心,认为此举将使得民国政府在国际上蒙羞,且定将因为不守契约精神而为人诟病,但总体来说,除了牢骚的满清遗老,失落的北洋各脉,国人皆乐见成果,无它,此举占据了一个“把革命进行到底”的政治正确。
还有什么比把小皇帝赶出紫禁城更能标榜出自己的先进性呢?
有的,一定有的,那就是第二件事,冯玉祥祭奠滦州起义牺牲的战友们。
北洋系统在袁世凯死后分崩离析、离心离德?革命党人从来也不是铁板一块,远一点的光复会与兴中会之争权且不论,辛亥革命时的革命党人在北方清廷统治的中心也开展过一次冒险尝试,算是与南方的武昌起义的一种良性竞争。这次冒险就是滦州起义,冯玉祥本人就是滦州起义的一份子。
相比南方被裹挟着革命的黎元洪也能成为革命元老,北方搞革命的条件太艰苦了,这也是永平秋操时的士官三杰吴禄贞、张绍曾、蓝天蔚密谋反清却功败垂成的最主要原因,吴禄贞被杀,张绍曾、蓝天蔚被停职架空。
在张绍增发动滦州兵谏失败之后,张绍增手下的王金铭、施从云、白雅雨、冯玉祥接过重担继续冒险历程,1912年1月2日,他们几个人又悍不畏死,协同举事,发起滦州起义,起义的当时,冯玉祥虽然已经担任新成立的北方革命军政府总参谋长一职,但却被派往山东烟台起事呼应,却被袁世凯就地拿下,相比王金铭、施从云、白雅雨兵败被杀的命运,冯玉祥仅是被革职法办,押解到了保定,没有被处死。
民国建立了,南北和谈成功了,牺牲的先烈、战友们却没有见到那一天,冯玉祥如鲠在喉、念兹在兹。他更为念念不忘的是北洋窃取了革命胜果,就连南方的革命党人也在谈判中跟着分了一杯羹,可他们辛亥北方革命的发起者却或在泥土中凋零,或者,像他本人那样,被世人遗忘。
后者才是他难以忍受的重中之重。
此后,冯玉祥将军的一生,就是为了争这一口气,从南北相争到国内战争、抗战,一直绵延到解放战争,他都不停地刷足这份存在感,他要让蒋介石们知道,冯玉祥才是最高级别的存世革命元勋。1935年他出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的次年,他终以一己之力成功推动了国民政府对滦州起义的再评价,当年的《国民政府令》盛赞了滦州起义的历史作用,盖棺论定。
回到本文中的历史背景,冯玉祥卧薪尝胆,在十几年的蛰伏与出击下,终于利用北洋支脉内部纷争的宝贵机会,早在北伐战争之前的两年——1924年,开进了北京城,发动政变,掀翻了曹锟,即改旗易帜,脱离了北洋序列,向孙中山抛去橄榄枝,化身国民革命军。
上一篇:湿疹是病毒还是病菌引起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