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明朝天启皇帝文化不是很高,那他怎么应付科举制度的殿试,怎么考那些考生?
殿试,天启,皇帝明朝天启皇帝文化不是很高,那他怎么应付科举制度的殿试,怎么考那些考生?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问题补充: 科举制度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随便找点史料出来,就可以发现天启不但识字,而且对军事见解非常有一套。
“帝好察边情,时令东厂遣人诣关门,具事状奏报,名曰‘较事’”
主流历史舆论一直给我们的灌输印象就是,天启大概是一个只会做木匠的白痴皇帝,还是个文盲,喜好的除了做木匠,就是吃喝玩乐。
但看《明熹宗实录》发现不是这样,实录中记载天启皇帝御文华殿讲读的记载比比皆是,对军国大事亲自发表议论更是史不绝书。从真正严肃的史料来判断,天启皇帝文化水平是高的,头脑也是聪敏的,他对军事、对用人的许多意见往往比他的臣下更高明。而清朝文人在编写“明史”的时候,都很卖力地按照主子们的要求,根本不考虑史料真实性,而是尽可能地往皇帝头上泼污水,怎么黑化怎么来。
天启皇帝对许多问题的批示和处理上,也可以看出他的见识能力,有时候还在他的那些臣下甚至老师之上。
在天启六年十一月的时候,袁崇焕曾经上奏疏吹牛,依靠在关外修城屯田,就能够让后金投降。还对魏忠贤大拍马屁:“由此行之,奴子不降,必为臣成擒矣。况厂臣魏忠贤与阁部诸臣,俱一时稷契夔龙之选,臣所遇非偶,故敢卜事之必成”
天启皇帝对袁崇焕这份奏疏的批复详细摘录如下: “得旨:向以防守方殷,故着从容议行。但向后作何给授,使军民不相妨?作何分拨,使农战不偏废?作何演练,使农隙皆兵?作何更番,使营伍皆农?作何疆理,足以限戎马?作何收保,不致资盗粮?一切事宜,该抚悉心区处具奏。这本内说,奴子不降,必定成擒,诸臣诸不乐闻。以朕计之,奴未必降,降不足信也;战必能胜,胜无轻谈也。蹈实而做,需时而动。正也,奇在其中矣。该抚饶为之,亦善为之”
这里天启皇帝对袁崇焕的大话以及给魏忠贤拍马言辞没有丝毫顺应,相反针对他的大话吹牛,接连发出了六个排比质问。
这一连串极为具体的质问,把袁崇焕的牛皮戳的体无完肤。而且最后更是明确告诫袁说:“以朕计之,奴未必降,降不足信也;战必能胜,胜无轻谈也。”要他还是老老实实做好实事再说,少来这些大言不惭的把戏。
这份批复只能是出自于天启皇帝自己的手笔,那些阁臣谁敢在一份对魏忠贤谄谀献媚,歌功颂德,报告形势大好的奏疏的批复中,对魏忠贤只字不提,反而大泼冷水?而魏忠贤对一份边臣大帅,领兵官员给自己拍马奉承示好的奏疏,只会趁热打铁,笼络唯恐不及。又怎么会如此不解风情的浇冷水,言辞训斥? 只有天启皇帝自己,才会给出这样的批复!而要知道,这个时候的天启也不过才21岁而已,嘴巴上的毛都还没有长齐。而他的思维周密程度,头脑清醒冷静却已经远在中年人的袁崇焕之上了。
那既然如此,天启皇帝的文化已经很高了,那么应付科举考试简直就是易如反掌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先说殿试是怎么回事啊。殿试作为科举考试中的最高一段,最初由唐高宗创制,到宋代始为常制。殿试第一名称为状元。所以说,殿试定制于宋朝,又叫"御试"、廷试"、"廷对"。参加殿试的人员,也都是皇帝亲自选定的。
明朝时,殿试一般在奉天殿或文华殿。皇帝在朝堂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确定他们的名次。实际上,皇帝大多数情况下并不亲自策问,而是委派大臣主持殿试。皇帝是殿试的主考官,考生是天子门生,评阅试卷的大臣只能称为读卷官。读卷官选拔也有讲究,要从进士出身的髙级朝官中选拔。
明朝时,殿试仅考试时务策一道。试题一般是由内阁预先拟定,考试的前一天呈给皇帝圈定。让皇帝从几道题里面,选一道题。考试时间为早上到晚上。(应试者自黎明入,历经点名、散卷、赞拜、行礼等礼节,然后颁发策题。日暮交卷,经受卷、掌卷、弥封等官收存。)考完后,受卷官将试卷送交弥封官,弥封官弥封后将试卷送交掌卷官,掌卷官立即转送到东阁,由读卷官进行评阅。
殿试出结果以后,皇帝于太和殿举行传胪大典,宣布殿试结果。一甲三人,按名次称为状元、榜眼和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有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也有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传胪大典后,新进士在保和殿参加朝考。朝考试卷也分为三等,一等第一名称朝元。
所以,就算明朝天启皇帝文化不高,也不会影响殿试考试、
上一篇:麦当劳汉堡还是那个味道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