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中英鸦片战争,为什么清政府战败了?
英军,琦善,鸦片战争中英鸦片战争,为什么清政府战败了?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关于鸦片战争失败原因的分析,学术文章比比皆是,无需再多此一举。铁锤今天就讲一讲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那些荒唐可笑的具体细节。
这些细节,能让人们笑出眼泪,也能让人悲伤到落泪。
第一个细节:技不如人怪“妖术”;
几乎所有中国人都知道一句话: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可是在鸦片战争正式开打之前,中国军队对于自己敌人的了解少到了可怜,少到了可笑。清朝政府上到皇帝下到官员,全部沉醉于泱泱大国的幻影之中,认为洋人乃是化外之地的蛮夷,不堪天朝天兵之一击。
就连被尊称为张开眼睛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则徐林大人,也认为洋人腿上绑着坚硬的绑腿,行走不便,在海上发射炮弹还凑合,只要一上岸,随便一推倒,就半天爬不起来,所以不但大清将士可以轻松杀敌,就是普通小老百姓在岸上对阵洋鬼子,一样的小菜一碟。
现实很快开始打脸。
虎门销烟之后,英军开始疯狂报复挑衅,占领香港,攻陷定海。道光皇帝1841年1月向英国宣战,任命宗室大臣奕山为靖逆将军,湖南提督杨芳为参赞大臣前往广东迎战。这个时候因为钦差大臣琦善的绥靖政策,英国人的炮火已经打到了广州城下。道光一怒之下把琦善革职拿办,而奕山老爷晃悠悠还没有抵达,整个广州的军事指挥权掌握在了杨芳大人手中。根据《夷氛闻记》记载,杨芳来到广州受到了热烈的欢迎,老百姓欢呼不绝,官员也把他看做是长城。
结果杨芳的表现实在不堪,英国人很快攻占了二沙尾炮台,关键是,英国人的大炮落点精准,清兵的大炮瞎飞。杨芳老爷想来想去终于得出一个结论:
洋鬼子的炮弹总是能打中我,我们的炮弹总是打不到他。而且我们站在陆地上放炮,脚底下稳如磐石,鬼子在船上放炮,摇摇晃晃,凭什么他能这么准?这肯定是邪术!
(夷炮恒中我,而我不能中夷。我居实地,而夷在风波摇荡中。主客异形,安能操券若此。必有邪教善术者伏其内。”)
第二个细节:马桶粪便灭“洋妖”。
既然杨芳大人认定洋人使用了妖术,那就好办啦。咱们几千年来降妖伏魔有的是高招,洒狗血有点太残忍,伤害狗狗的性命不慈悲,还是用女人的脏东西比较方便。于是乎清军一声令下,从广州城里面搜罗来大量的马桶,里面还放了女人的大小便。
传令甲保遍收所近妇女溺器为压胜具,载以木筏,出御乌涌,使一副将领之。
于是乎,大清军官把马桶对准英国军队前来的方向,准备依靠臭马桶打破洋人妖术。洋人通过望远镜发现对面出现异常,炮台之上多出好多黑乎乎的不明物体,口径正对着军舰,以为是清朝军队的秘密武器,于是炮弹劈头盖脸对着那些“不明物体”呼啸而去,于是乎战场之上屎尿横飞,不忍直视。
有诗为证:
杨枝无力爱南风,参赞如何用此功。粪桶尚言施妙计,秽声长播粤城中。
你以为这就是全部的故事吗?不,1842年在浙江的战争中,大将军奕经又想出了天才的妙计,让军人们打扮成老虎的样子上战场,因为老虎可以吃羊,洋人就是羊!
结果,老虎被羊打得落花流水!
用脚指头都能算得出,这样打仗,能打赢么?
最为搞笑的是这样的荒唐事一再上演,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候,还启用那些装神弄鬼的义和团神兵神将,真的是记吃不记打。
总结:关于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可以总结出很多经验,当时清朝军队的落后愚昧和无知,无疑是最直接的原因之一。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中英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已经多年没有经过战事了,兵不像兵,将不像将。八旗兵更是毫无战斗之力,那时候的中国,其实是一个浮肿的大汉,病态十足,连对付一个手指头的力量都没有了。英军也不过几千人,但他们是训练有素的精兵强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第一次鸦片战争持续了两年多的时间,,经历了三个阶段。
战争的第一个阶段,自840年6月下旬英军封锁珠江口至1841年1下旬清政府对英宣战之前,历时约7个月。在这个阶段,英军实施封锁珠江口、占领定海、北上天津以武力逼迫清政府就范为主要内容的侵略方案;中国方面除广东积极备战外,总体上持消极抗战的态度。由于道光皇帝采取“羁糜”政策,林则徐、邓廷桢等抵抗派遭到打击和排挤,妥协派琦善、伊里布等逐渐取得了对英交涉的大权,义律向琦善提出割地丧权的所谓"穿鼻草约”。
英国侵略军到达广东海面后,对广州实行封锁。由于广东军民早有戒备,侵略者无隙可乘。6月30日,懿律和义律率英军按其原定计划北犯。7月,英军进攻福建厦门,未能得逞。接着,又北犯浙江,攻陷防御薄弱的定海。8月,英军继续北犯,抵达天津白河口,投递巴麦尊给清政府的照会,提出赔款、割地、通商等无理要求。
定海失陷,清政府大为震动。道光皇帝动摇了当初的禁烟和抵抗政策,他指示直隶总督琦善:“如该夷船驶至海口,果无桀傲情形,不必遽行开枪开炮。”这种消极思想,在沿海各督抚身上表现尤为突出。事实上,当时沿海各省的督抚除林则徐(已任两广总督)、邓廷顿(已调任闽浙总督)等少数人以外,在军事上都没有作任何部署。在京师重要门户的天津,仅有守军八百。山海关一带,连 -尊可用的大炮都没有。琦善竞称“水师不必设,炮台不必添”,甚至说:“夷胆不来则已,夷船若来,则天津海口断不能守。”当英军抵达天津海口后,清朝文武官员更是手忙脚乱,不知所措。
妥协派趁势散布流言蜚语,攻击林则徐、邓廷桢。他们把英军发动侵略战争的责任归罪于林则徐在广东缴烟,先许价买,而后负约,以至激变”国。道光皇帝本无抗战决心,加之妥协派在耳旁的鼓噪,便任命琦善前往天津海口与英军谈判。
道光皇帝于9月17日任命“退敌”有“功”的琦善为钦差大臣,赴广东继续办理中英交涉;同时,以“办理不善”的罪名将林则徐、邓廷桢革职查办。在道光皇帝的“羁縻”政策指导下,11月6日,两江总督伊里布与懿律签订浙江停战协定。道光皇帝旋又颁布开放烟禁上谕,以此向侵略者表明其谋求安协的诚意。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