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云南有什么动物?
云南,高山,长臂猿云南有什么动物?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云南有什么动物?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眼睛王蛇(Ophiophagus hannah)
剧毒蛇,体型较大,头至尾全长最大可达6米,与眼睛蛇相似。眼睛王蛇在顶鳞之后有一对大的枕鳞,颈部背面无眼睛斑。前沟毒牙之后具有3枚小牙,为毒牙的预备牙,一旦毒牙脱落,最前部的预备牙可长大变为毒牙。体背黑棕色或黄棕色,下颌面为乳黄色或灰白色。生活于海拔70101-1800米的山区,常居山溪旁的树洞中。眼睛王蛇性极凶猛,受惊发怒时体前部立起,颈部变得粗扁,反映非常敏捷,头、颈部转动灵活。它以其他各种蛇类为食。
分布于滇南、滇中、滇西南等地。种群数量急剧下降,以处于濒危状态。省级保护。
虎(Panthera tigris)
别名老虎、大虫、白额虎、扁担花。大型猫科动物,大型食肉猛兽。全世界8个亚种,我国有4个亚种,云南有3个亚种,依次即为华南虑、印支虎和孟加拉虎。头圆而大,颈粗短。体毛淡黄、灰黄、深黄或棕黄、褐黄色,上具黑色横条纹,眼上方各具一白色区,额部有3-4条明显的黑色横纹。吻短,舌表面有许多角质倒刺。
栖息山地森林、灌丛和野草丛生的地方。独栖,没有固定巢穴,雌雄各有自己领地,发情期间走在一起,交配后分开。具领域性,常在夜间吼叫。性喜水,善于游泳。以野猪、麂、鹿等有蹄类动物为食。华南虎为中国特产亚种,也是世界濒危动物。主要分布在滇东北和滇西北;印支虎分布滇南;孟加拉虎分布在滇西南。数量极少,灭绝的危险性更大于熊猫和金丝猴,国家I级保护,列入CITES附录I。
亚洲象(Elephas maximus)
象是现存体形最大的陆生哺乳动物,主要栖息于海拔1300米以下的热带雨林中野芭蕉、野董棕和林分布较多潮湿的开阔地带。除离群老公象外,群居,群大小不等。喜水浴、善游泳。主要食物为董棕树干内的柔嫩部分及野芭蕉,竹子的嫩枝、嫩尖、嫩叶及竹笋等。食饱后,多到树冠郁密有硝或含盐的水塘喝水,喜滚泥。
象可以活到100岁以上,30岁成熟。怀孕期长达18-22个月,每胎1仔。国内仅分布于滇南、滇西南地区(即西双版纳、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国家I级保护,列入CITES附录I,也是世界珍稀保护动物。
灰鹤(Grus grus)
别名大雁、长脚雁鹅、老雁鹅。头、喉和前颈黑色,有一条白色条纹从眼后延伸到颈侧。头顶裸露皮肤红色。飞羽黑色,其他部分和尾羽灰色。
在新疆、内蒙及其以北地区繁殖,在长江中下游流域及其以南地区越冬。冬季曾经在云南大部分地区可见。目前主要在滇西、滇东北越冬。越冬时多结群活动,在沼泽,浅水,草甸、农田中活动觅食,以鱼虾螺蚌、水生昆虫、植物以及农作物为食。国家II级保护,列入CITES附录II。
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
别名大雁、长脚雁鹅、老雁鹅。头和颈黑色,眼后下方有一小块白斑,头顶裸露部分皮肤红色;飞羽和尾羽黑色,其余部位为灰白色。
黑颈鹤是现存15种鹤中唯一栖息于高原的种类。在青藏高原北部和四川西北部繁殖,在青藏高原南部和云贵高原越冬。在云南越冬地限于滇西北的香格里拉、丽江和滇东北地区的昭通、会泽等地。每年10月迁来,翌年3月迁离。以家庭群组成大的群体,在沼泽、浅水、草甸和农田中觅食草根、水生昆虫、鱼虾、螺蚌和遗落在地里的农作物种子。国家I级保护,列入CITES附录表I。
斑头雁(Anser indicus)
别名岗鹅、白大雁。大小与鹅相似。嘴和脚黄色;体羽银灰色,头和颈白色,头部有两道黑色斑纹,故名斑头雁。冬候鸟,秋季结群迁来云南越冬。白天在沼泽、草甸、近水农田成群活动、觅食,夜间在草甸、农地过夜。以各处植物为食,数量多时对农作物会造成一定危害。
分布于滇东北、滇西北、滇西等地区。省级保护。
大天鹅(Cgnus cygnus)
别名天鹅。大型游禽。颈长,通体白色;嘴尖黑,基部有黄色块斑。
云南为罕见冬候鸟。曾在中甸纳帕和南涧自然保护区发现。
国家II级保护。
岩羊(Pseudois nayaur)
别名石羊、崖羊、青羊。雌、雄均具角、但雄羊的角要比雌羊角的粗大而长,雄体也比雌体大而重。冬毛厚而密,背面青灰棕色,腹部及四肢内侧灰白色,腹侧及四肢前面具黑纹。岩羊属典型高山兽种,栖息于海拔2800-5500米森林上线山间草地、高山裸岩或雪峰间跞石区,晨昏活动支。结群生活,多时上百只。以食草本植物、地衣为主。分布仅见滇西北高山区。
数量不多,国家II级保护。
巨松鼠(Ratufa bicolor)
别名大黑貂、大黑老鼠、树狗、藤狸、黑果狸。体形较大,尾较身体长。体色背腹分界明显,背部黑色,腹部及四肢内侧橘黄色,嘴周,面颊及颈侧淡米黄色。栖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热带、南亚热带雨林、季雨林、季风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中。行动敏捷,攀跳能力强,昼行性。常筑巢大树上,成对栖居。以各种嫩叶、芽、花、果实为食。分布于滇西北、滇西、滇西南、滇南等地。数量一般。国家II级保护。列入CITES附录II。
扭角羚(Budorcas taxicolor)
别名羚牛、野牛。外形似牛,体形较粗壮,尾较短,肩部高于臂部。前蹄显著大于后蹄,雌、雄均具角。体毛呈棕褐色或黑色,仅体背中央有一暗棕黄色条纹。栖息于海拔2800-4200米的高山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竹阔混交林、高山箭竹林、高山灌丛、草甸。结群活动,夜间或晨昏活动。以树叶、嫩芽、枝及竹叶、竹笋、青草等为食。仅分布于滇西北(高黎贡山)。数量不多,国家I级保护,列入CITES附录I。
斑羚(Naemorhedus caudatus)
别名岩羊、青羊、野山羊、居里子、石羊等。体形较小,外形和大小似家羊,尾短,耳长且尖,四肢较短,蹄小。雄、雌均具角,但短而直。体毛灰褐色或暗褐色,背中央是一条褐色条纹。喉部具白斑;尾毛呈刷状。斑羚栖境多样。
栖息于热带、亚热带或温带的各种多岩石峭壁的森林中,常出没于林间岩石区和山溪、河岸的陡坡稀树灌丛地带,多晨昏活动。独栖或成对生活。以青草、树叶、嫩枝为食。分布于滇西北、滇南等地山区。有一定数量,国家I级保护。
亦斑羚(Naemorhedus cranbrooki)
别名红岩羊、红斑羚、红山羊。亦斑羚为高山森林兽为栖息于海拔2800-4000米高山灌丛、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带。单只或小群活动,栖居林间空旷区或林缘多岩陡坡山地。它们在悬崖峭壁跑跳自如,防止食肉动物的追捕。食嫩叶、芽、枝及草类植物等。随四季变化上下移动栖居。云南仅见滇西北贡县(独龙江西边中缅边境的担当力卡山东坡)。国家I级保护,列入CITES附录I。
白肢野牛(Bos gaurus)
别名印度野牛、白袜子。雌性、雄性均具粗大而尖锐的角,肩部显著隆起,颈短,颈下具肉垂。体毛短,全身棕褐色,仅肘、膝盖以下白色或金黄色,额部白色。栖息于海拔1800米以下的热带雨林、季雨林和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以及中山稀树草坡地带。单独或小群活动。以各种野草、嫩叶、芽、枝及竹笋为食。国内仅分布于西双纳、金平、沧源、盈江等地。数量稀少,国家I级保护,列入CITES附录I。
上一篇:锻炼出拳力量怎样最有效?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