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民国取代清朝没有发生北伐北京的战争就成功了,求清朝换代民国的演变过程?
列强,蒋介石,广州民国取代清朝没有发生北伐北京的战争就成功了,求清朝换代民国的演变过程?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民国取代清朝没有发生北伐北京的战争就成功了,求清朝换代民国的演变过程?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1926年,广州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北伐如日中天的声势和中国政局的剧变,使在华列强,尤其是英、美、日等主要列强的对华方针,被迫面临着一个大的调整。
关于三国这一时期的在华政策,即认为在华列强此时都不再以扶持北京军阀政府、敌视南方为惟一政策,而改用其他手段来对付中国革命。但是列强主要是以任何手段来对付南方革命的?
“软硬兼施,分化瓦解”
“软硬兼施”很好理解,意即列强在被迫与南方革命阵营打交道时,采取压服和软化双管齐下的手段。而对“分化瓦解”一说,则有人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这一手段的运用其前提必须是列强已对“中国革命营垒内部的分裂情况”以及“蒋介石的面目”均已有相当认识和了解,而这一点恰恰是尚未得到有力证明的。
探讨四一二前后蒋介石与列强的关系至关重要,我们首先可以看一下中山舰事件时,英、美等列强对南方革命营垒矛盾和对蒋介石情况的认知程度。事件一发生,包围罢工委员会,收缴罢工纠察队武装”的行为欢欣鼓舞。
英外交大臣张伯伦甚至在国会讲话中公开宣称:“蒋介石已采取措施,镇压布尔什维克的阴谋”。但此后的事态却颇令英方困惑。被英视为国民党内“温和派”领袖的胡汉民在中山舰事件后回到广东却不为蒋所容,公安局长吴铁城遭逮捕。
英方曾以提供实业贷款向蒋试探,但与港府华民司司长坎普(J.H.Kemp)会谈,并建议接受英贷款的广州国民政府外交部长伍朝枢,却被蒋以“与香港英人勾结”的罪名被勒令“24小时内离开广东”。
相反,苏联总顾问鲍罗廷从海参崴返粤却受到蒋介石盛大欢迎。因而在中山舰事件后的一段时间里,扑朔迷离的广州政局使英人如堕迷雾之中。加上英国此时已被广州和香港工人的罢工搞得焦头烂额,对解决罢工、维护英在华南利益的企盼远远超出了对广东革命政权内部矛盾的关切。
3个月之后,英在华南和港府的官员就广东内部情况向外交部报告说,“蒋介石在广东的影响扩大”,但不过是在“玩弄两面手法”,他“一方面从俄国人那里得到军队、装备和钱”,但同时“却像孙传芳在长江下游发展势力一样,正以同样的手段在广东努力使自己成为南方的独裁者”。
他们对中山舰事件似乎得出了这样的判断:“蒋介石将军打算当广州的铁腕人物”,其他则不甚了了。因此报告也遗憾地说,“蒋的真正意图何在,只好留待将来去看了。
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召开,詹金斯再次向国务院和马慕瑞详细报告会议内幕和《整理党务案》全文。他指出:“蒋中正将军似已完全控制了局势”,“蒋将军终于表明了他的立场”,“如果国民党切实贯彻蒋将军议决案中的条款,两党便简直不可能共事”。
数日后,他又报告说:“可以相信,蒋将军和政府内温和派很乐于不仅从党和政府内,而且从广东省驱逐共产党和俄国人。不过,他们无法随心所欲采取这种严厉行动,因为俄国人正给他们提供武器弹药,这是他们非常需要的。
”于是他建议说:只要英国或美国提供“多少慷慨一点的财政和军火援助,政府内的温和分子们就会高高兴兴地抛弃俄国人和共产派,采取更友好的对外政策。”。梅耶6月初到广州,显然,其时美国对南方局势的关注,更多地是考虑如何调整与中国南北政府的关系,而对革命阵营内部矛盾的利用,则认为带有“玩火”的性质,为时尚早,在没有十分把握的情况下,美国是不可能将其外交对策建立在某些猜想之上的。
除英、美外,此时作为在华主要列强之一的日本正专力于东三省的整顿和在华北以及长江流域的扩张,在华南则派人常驻广州,窥探情报。
因此可以说,在北伐开始前,英、美、日三国对南方革命阵营内部的矛盾和左右两派的裂痕均已有所了解,也都注意到了蒋介石集团的崛起极其代表的“温和派”立场,但掌握程度有别,认识也不一,尤其在需要决策时,必有一审时度势、权衡利弊的过程,如果不加区分地把所有列强对付南方革命的手段从一开始就说成是“分化瓦解”,是不准确的,至少在北伐开始时还不是这样。
北伐开始后,列强在两湖首当其冲的是英国。面对汹涌的革命潮流,为摆脱被中国人视为“头号帝国主义”的不利地位,英在北伐开始后不久即决定迅速调整对华政策,把“改善与国民政府的关系”放在第一位,英国如此变以往不可一世的骄横为“怀柔与忍耐”。
1926年初,英外交部曾就中国革命的对策问题组织讨论,驻华使领馆官员、海陆军指挥官、港英当局纷纷献策,提供了使用武力、国际封锁、援助北方军阀、向苏俄施加压力、怀柔等五种可供选择的方案。论证结果认为:前两种方案后患无穷,适得其反,也难以取得其他列强的支持;第三种方案的困难在于找不到英国中意的铁腕人物;第四种方案不会有什么成效;只有最后一招怀柔似乎可行,并富有“建设性”。
而这时已迁至武汉的国民政府,在英人眼中,是交涉的对手,又是软化的重点对象。对因迁都之争而引起的对立,英方因情报来源有限,且内容县殊很大,在所见到的这一时期英驻华外交官的报告中,似乎仍倾向于把蒋视做一个大权在握的“野心家”和“极端民族主义者”,之所以与俄国人不和只是因为他“不能忍受布尔什维克的控制”。
以后汉口、九江事件发生,英担心进一步激化矛盾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于是允诺中国收回汉口、九江租界,并于1927年1月底分别向中国南北政府提交了表示同意对治外法权、租税、租界管理等条约权利,进行7点具体修改的备忘录。
当然,对英国有着重大利益的上海租界,英则积极策划列强合作,准备武力保卫。3月中旬,国民革命军即将进入上海,蒋介石酝酿已久的“清党”也在积极进行中。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