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感恩教育”总要靠洗脚:是表演还是孝顺?感恩教育到底应该怎么做?
孩子,情感,学生“感恩教育”总要靠洗脚:是表演还是孝顺?感恩教育到底应该怎么做?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问题补充: 历数过往报道,在很多以“感恩教育”为名的场合,总少不了子女帮父母洗脚的景象。有的正如此次,是在公开场合下集体为之。也有的是作为“作业”在家完成,拍照存证之余还需写作心得体会。无论是过去常提的“孝行孝道”,还是近年来多见的“感恩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当然有其必要性,这一点不需要质疑。只是类似事情一多,总有个问题让人费解:为什么一提“感恩”,就非得要洗脚?感恩教育到底应该怎么做?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應當:身體力行,潛移默化。
父母以自己的良好行為,修養、來教育與影響自已的子女。沒有必要一定要搞這些《形式》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大部分人都搞错了“感恩教育”的目的,所以会用错误的形式和方法来执行。
“感恩教育”重不重要?很重要!
不仅感恩教育很重要,心理健康教育、普法教育、性教育、生涯规划教育等等也很重要。
有些知识,既不属于学科,又难以归入德育,但也是养成健全人格、培养合格公民必不可缺的一部分。
但是在具体执行上,很多学校和家长往往流于形式、趋于简化。无非就是请专家做场讲座,或上网看段视频,随后拍照发新闻,用以作为素质教育成功的“典范”。久而久之,学生也就习以为常了,大多能积极配合,让表态就表态,让下跪就下跪,让掉泪就“掉泪”,然而秀完之后,学生的思想似乎并没有多大变化。
很多家长和老师并没有意识到,在“感恩”这件事上,行动与意志不具有关联性。
一个孩子痛哭流涕,另一个孩子面无表情,我们能据此判断前一个孩子是孝子,后一个孩子是白眼狼吗?
感恩,是一种非常私人化的情绪过程。没有发自内心的情感根基,是不会有持续的“反哺”行为的。而想要让学生产生发自内心的情感,很多时候要靠机遇。每个人的认知发展程度和发展速度都不同。能够刺激内心情感的因素也不同。有些孩子读一篇文章就能被感动,有些孩子可能要自己为人父母才能有感悟。
洗脚、下跪、认错等等形式的感恩教育最大的问题在于“强迫感恩”和“感动自己”。
学生内心还没有产生情感根基,就强迫学生做出报恩的行为,本质上是希望“速成”。用最快速的方式打造一批孝子孝女,同时也打造一批“名师名校”。但所有人心里都清楚,速成的感恩教育必然难以长久,难以真正达到“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的效果。
家长和老师最终没有触动到孩子心中“最柔软的神经”,没有震动孩子的心灵,没有提高孩子的道德水平,只感动到了自己。
家长看着孩子跪在地上给自己洗脚,心里很感动。
老师看到孩子痛哭流涕、拥抱道歉,心里很感动。
原本想煽起孩子的真情,结果只煽起了自己的滥情。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高德胜指出:“煽情不是教育。煽情一定要借助情感的极端化、夸张化才能达到瞬间激发感情的效果。这种由极端激发的情感本身是极端的,来得快,去得也快,不能沉淀为品质。这种煽情的次数多了,还会导致孩子的情感麻木,产生荒唐感,走向教育的反面。”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冯建军也认为,这样的感恩教育就像是作秀,借助的是外在的场景和语言的刺激,所谓的“感激”是外部刺激的反应,而不是学生内心的反应。靠外部刺激生成的情感,是瞬间的,也是不真实的。
其实,“感恩教育”的目的不应该是“报恩”,而是“传递真善美”。
真正发自内心施恩的一方是不求回报的。医生在救治病人时会指望病人报恩吗?警察在保护百姓时会指望百姓报恩吗?消防在救助灾民时会指望灾民报恩吗?老师在教育学生时会指望学生报恩吗?如果以上答案皆为否定,那么父母在养育孩子时会指望孩子报恩吗?
如果一个人怀着被报恩的心帮助他人,那么这个人的“施恩”行为是带有功利性、目的性的,本质上是投资。
当然,带有功利性、目的性的善举依然是善举,依然值得提倡。普通邻居、同学、朋友、同事、战友之间的互相帮助,就是这种类型。
但父母、老师、医生、警察等,绝不会为了得到报恩而做好事。这类人做好事一是真心希望对方幸福,二是希望对方能因为自己的善举而成为一个好人。
所以真正的感恩教育,不应该局限在谁帮助你,你向谁报恩,而应该是教育孩子将感受到的真善美传递给更多的人。
下面这段视频就很好地诠释了我的观点: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教育有时候需要形式这个载体,也许一开始“洗脚”只是形式,但孩子亲身体验之后也许会唤醒他内在的感知。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