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论语》中的“德不孤,必有邻”是什么意思?
的人,孔子,必有《论语》中的“德不孤,必有邻”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论语》中的“德不孤,必有邻”是什么意思?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善待邻居的人有好人缘。德不孤。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德不孤,必有邻。
一个品德行为高尚的人,它会影响很多人,引起共鸣,会有许多追随者,并成为品德行为高尚的人!但有个缺点,道德只是每个人心中希望、衡量别人的尺,百人千面,如果没有详尽的法律,独立于统治者的司法机构约束,品行高尚的人便被统治者利用,并行成一种行为标准强制人民仿效,而统治官员则不受约束,长此下去,便形成一个虚伪的社会大环境,道德便成了喊口号、假太空的劣根性、″能″者站在道德高地审视别人的虚假镜子!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此句出自于《论语》里仁篇,里仁有立足于仁道的意思,以此为做人基点。
德不孤,必有邻——有道德修养的人,能体用兼备,自然会有被吸引影响到的人。
也可以说若是有人真为道德正念而活的话,其实不被许多人看好,也不会孤苦伶仃的,一定会有与之同行之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道德高尚的人。遇到困难时有临居加朋友帮助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只要坚持良好的道德品行,必然有人与之为伴。其实儒家的话往往需要一个隐含前提,就是你得有能力,否则你的道德是发挥不出作用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德不孤,必有邻”可以轻松追根溯源到它的历史渊源——但这并不重要,而重要的是对这句话做如何正确的理解。不可以单纯地理解为“具有高尚道德”的人就会引来许多心灵上的共鸣。至于“德”字,可以表现在多个方面,就像一个人的优秀品质也并不是只能够从心地是否善良来做唯一诠释,它同样也可以表现在多各方面。比如坚强,比如勤奋,比如诚实,比如孝顺……如此等等。那么“德”字也是如此。从表义上看,主要代表具有崇高的道德品质,但从具体内容上看,却可以表现在很多方面。这句话中的“德不孤”主要意喻的内容是——做事总会想到众人而不是仅仅替自己一个人着想(意喻只要有这方面的道德)——即他的道德行为会惠及很多人。那么,具有这方面道德思想的人,他之所处绝不会显得孤单,必然会有很多人愿意与之交往,或者与之接近。这里的“邻”字也不能单纯或直面地理解为“一定会有人前来做他的邻居”——如果这样理解,就显得有些偏颇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有一天,孔子的弟子司马牛不知因为什么事触发了他的伤感,哀伤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他的同学子夏听见了,就安慰他说:“我听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只要对待所做的事情严肃认真,不出差错,对人恭敬而合乎于礼的规定,那么,天下人就都是自己的兄弟了。君子何愁没有兄弟呢?”( 《论语·颜渊》12·5)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只记载说司马牛姓司马,名耕,字子牛,“多言而躁”,然后从《论语》中摘录了司马牛问仁、问君子两章(《论语·颜渊》第3、4章),没有再多的记载。
有人说,这个司马牛就是宋国的司马桓魋的弟弟。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说:
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论语·述而》第23章记载了这句话。
据说,桓魋姓向名魋,因为是宋桓公的后代,因此又称桓魋。后来,桓魋“犯上作乱”,被迫逃离宋国。桓魋有个弟弟司马牛,后来逃到鲁国,死在鲁国都城城门之外。《左传》(哀公十四年)是这么记载的。但《左传》没说他是孔子的弟子。
上一篇:有哪些自带时尚感的衣服?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