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秦汉是三公九卿,为什么到隋唐就变成三省六部了?
丞相,中书省,尚书秦汉是三公九卿,为什么到隋唐就变成三省六部了?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
而在经历了三国时期的连年战乱,人口锐减大量内迁少数民族以后,在晋末八王之乱引发的混乱时期,代表第一集团的大士族,跟着东晋南下,北方再无大士族
而执掌北方政权的少数民族在北方小士族的帮助下,逐渐汉化,并逐步完成了统一,少数民族更依赖军事贵族的力量,导致再无传统的大士族出现,
到隋文帝向南平了陈,形成一统后,面临一个用人的问题,隋文帝的皇位虽然得于禅让,但不像曹丕和司马炎时期(长期全面稳定把持权力),而源于对军事贵族的戒备心,必然要想办法壮大忠于自己的官僚体系,强化中央集权,因此有了科举制,从民间选官,隋唐进士是称为“天子门生”,而三省六部制是中央集权的一个表现,权力在大臣手中和在贵族手中是不一样的
秦汉时期的士族逐渐就变成了股东,而隋唐时代的官员们再怎么高位也还是个高级打工仔而已,成不了股东(除了实质上独立王国的节度使这种军事贵族外)
从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的内因还是为了重新确立权力归属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类比企业的话,三公九卿是股东,三省六部是打工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秦并天下设立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掌握执政权。后来发展到丞相权力往往太大。西汉王莽,东汉的曹操。北周的杨竖都是相权压皇权。相权过大是每个皇帝的心病,限制相权过大的一些制度就出现了。特别是政权转换如走马观灯的南北朝。杨坚统一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出现了,他把魏晋南北朝以来汉与少数民族政权制度的优秀的东西整合成为一体,制定三省六部制。即把相权一分为三个机构。即有效解决了相权过大。又把执政由丞相的一个人转换成一个机构。形成执行的没有决定权。决定权的没有制定权。即尚书省,中书省,内史省(唐朝为门下省)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邀,这个问题有很多方面的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选拔人啊的制度的改变,秦用的是军功法,其官员的主要选拔对象是有军功的人,毕竟秦时的军功授爵制度可不是说笑的。而从汉到隋的这段时间则都是用的举荐志,这导致了政府官员都是世家或和世家有关系的。袁绍长挂在嘴边的那句:想我袁家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就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了。这种情况一直到了隋朝才有所改变。
科举制的开创彻底打破了氏族门阀对政府人才的垄断,同时,三省六部制的应用也大大的简化和明确了政府官员的职能,三公九卿制的那种职能混乱的到了很好的改善,并且代替三公九卿制一直沿用到了伪清结束。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