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19世纪末是德国军事装备还是英国军事装备对晚清军备近代化影响更大?
德国,英国,大炮19世纪末是德国军事装备还是英国军事装备对晚清军备近代化影响更大?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19世纪末是德国军事装备还是英国军事装备对晚清军备近代化影响更大?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从晚清到民国的109年历史看,英国、德国、日本、美国四国的军事装备对我国影响巨大。从1860年到1890年看,英国影响最大无人能超越;但从1880年到清亡看,德国影响力逐步上升,但其总体影响力超越英国还很难说。总而言之,在晚清时期德国的军事影响力没有英国强,在民国时期超过英国。
(1)德国的军事影响力在1880年后到1911年逐渐上升超过英国:德国的竞争和发展需求
德国实现统一后,因为缺少殖民地,俾斯麦首先在严防德国崛起的情况下,与世界各主要帝国主义间实行“适当竞争”。然而,威廉二世登基后与俾斯麦之间发生冲突,俾斯麦辞职后德国与英国、法国之间的矛盾竞争日益激烈。
从1880年开始德国军工业可以用“疯狂”一词来形容向中国推销军火。凡是到德国的“有权的中国人”、凡是到中国的德国人都在尽力推销德国武器。德国在军事物资方面主要是克虏伯大炮以及军舰。清政府仅购买克虏大炮一项业务,就向德国购买4千门左右大炮。
1880年至1899年,中国海军向德国购入各种舰船为36艘,同期向英国购买的船只仅为10艘。
1885年至1892年间,德中军火贸易清单:克虏伯大炮432门、舰用炮20门、鱼雷炮9门、鱼雷30枚等。
仅1903年到1904年,袁世凯购买德国军火三四十万两。
1905年,订购的德国军火高达库平银233.7万两。
但总体上,德国和英国之间还是没有办法相比的,英国从1850年开始其军火就大规模向中国进入,德国属于“后起国家”其总体影响力自然要看整个时期,在晚清70年里,英国无疑是影响最大的。
(2)军事贸易外,德国在军事教官、军事顾问等方面的发言权也越来越重,开始超过英国
“甲午战败”后,李鸿章一心一意要“联俄抗日”,但以许景澄等为代表的官员认为,沙俄凶残无礼不是宜交之国,因此主张“联德抗日”。因为1897年以前,德国尚没有直接侵害我国主权的严重事件发生,因此,其国内对德国人的评价相当高。
自1870年“德国统一”后,德国人就向中国积极推销克虏伯大炮。与此同时,德国军事教官瑞乃尔也在1870年来到中国帮助我国军队使用该大炮。经过十多年发展,李鸿章对克虏伯大炮赞不绝口,他说“精利无匹,在西洋各国最为著名利器”。
淮军中第一位德国军官李励协教授多年克虏伯大炮使用方法,1876年回国后带着我国七名技术人员赴德留学,是我国第一批陆军留学生、第一批留德学生。
1884年,李鸿章又请李凤苞在德国雇佣25名退役军官来华做教官。
1890年,克虏伯在华总代理包尔又任天津北洋武备学堂的总教习。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在中国军事领域已经有了一大批德国军官和德国军工企业的工作人员。然而,这一时期德国在总体上仍然不如英国的势力。像海关总税务司赫德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中国经济、税收、外交的人并没有出现过(这绝对不是我们光彩的事儿),德国压根儿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过。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当然是德国军事装备了。在晚清中国尤其扮演着重要角色的外国军火,就要数克虏伯公司。
当时李鸿章对克虏伯大炮的威名早有耳闻,对公司创始人阿尔弗雷德·克虏伯本人也颇为钦佩,于是一直想对这家公司伸出橄榄枝。对比了西方产的主要几种大炮的技术规格后,李鸿章得出了自己的结论:克虏伯大炮优于美国、法国、西班牙等国的大炮。
从1870年之后,担任直隶总督的李鸿章分几次向克虏伯公司下军火订单,还仿效德国炮营兵制建立新式炮营。依靠克虏伯的军火,淮军的战斗力大大增强。随着日本占领琉球并觊觎台湾,李鸿章提出,要改变过去从各国购置火炮“划式不一”的弊端,主张只购买克虏伯大炮充实大清国的海防。但是光有大炮不行,还要有会开炮的军事人才。李鸿章要求克虏伯出资为中国培训枪炮技术人员。
此后数年,克虏伯逐渐成为中国军火的主要供应商,并且也在民用领域取得了突破。克虏伯家族在1877年到1896年之间共得到了清政府约2000门大炮的订单,对晚清的中国国防事业做出的影响难以估量。
在19世纪90年代以后,克虏伯为了推动对华军火贸易的增长,主动向大清国提供贷款。当然这个贷款是要用来购买他们家的产品的。可就是这样充满商业利益的盘算,在大清国眼里也已经是一根救命稻草了。深陷内外交困中的清政府继续钱款继续充实国防,能有这样的国际大企业愿意贷款当然是愿意的不得了。可以说,仅克虏伯一家公司就让大清朝又多活了不少年头。
此外,克虏伯还加强了与中国在军事技术方面的合作,人才培训方面也同样得到加强。1889年到1890年间,李鸿章的得意门生段祺瑞远赴德国军校学习,就曾受益于中国与克虏伯的良好关系,在克虏伯兵工厂实习半年之久。这一段经历,后来成为段祺瑞走上人生巅峰的一块垫脚石。在当时的中国,留德国是比留日本和美国更高逼格的身份。更何况,段祺瑞的留学经历是实实在在的技术性学习,能学到真东西。
而英国对晚清军备现代化的帮助就很有限了。其实一开始曾国藩等人还挺喜欢英国来合作的,但英国人的生意心太重,在崇尚道德的中国高层吃相就显得难看了。到后来发生了阿斯本舰队事件,更加导致了中英军火生意的断裂。(该事件简单来说就是英国想要控制中国新式舰队的指挥权,造成了中国朝廷的高度不满,最终把已经在英国订购的军舰重新拍卖)后来英国的在华军火生意就一直没有做起来。既然军火没有出口,当然也就谈不上什么影响了。
上一篇:高个子女生怎么穿有气质?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