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河南地缘格局,河南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河南,中原,中国河南地缘格局,河南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至于四周,则是北晋(韩赵魏)、西秦、东齐、南楚四大强国的环视。居于“中枢”的河南,是不折不扣的“四战之地”。中原大地的逐鹿、问鼎、争雄——逐的是咽喉、问的是富饶、争的是名分。必然从那时候以来,似乎只有控制了这一带,才有政权的“合法性”。楚国再强大,也要渡过黄河才能“问鼎”,越国再牛逼,也要把都城迁到北方才被承认是霸主。再虎狼的秦国,没有得到洛邑城的天子九鼎,也不敢贸然僭越。
今天的“河南”,并不只在河南。曾经的“河南”,一度真在河南。作为“省份”的河南,也并非自古就有。汉代将全国版图划分为13州、1府,今天的河南地区分属当时的司隶(直隶的首京畿区)、豫州、荆州、兖州,四个行政区——一定程度上,这也是这块“四战之地”的一种体现。
经过了魏晋十六国南北朝的打群架时代之后,中国重归大一统时代,短暂的隋朝之后,唐代行政区的设置对今天产生了深远影响,“河北”“河南”“江西”等名称就是始于这里。当时的河北,就是完全在黄河以北;河南,就是完全在黄河以南。今河南省的大部分区域属于“河南道”,小部分属于“河北道”。北宋时期的行政区,由“道”变“路”,今河南区域更是垮了七八个“路”。元代河南属于“河南江北行省”——行政区的南、北界线,就是长江与黄河。到了明朝,接近今河南省的省级行政区——河南布政使司建立,随后的区划略有增减,“河南省”基本定型。
▲
历代行政区划与河南关系图
制图:《地图》杂志社
作为“狭义中原”的河南中州大地,坐拥“四战之地”的中枢,扼守大中原的喇叭口,注定无法让它安宁、富饶。无论是历史上的“天府”,还是今天富饶之地,似乎都无法跟它直接挂钩。历史上,关中盆地、太原盆地、成都平原、太湖平原、福州地区、沈阳地区、京师地区都曾是富饶的天府。当代专家与媒体联合评出的中国十大新天府,也于河南无缘。因为,天府不仅要物产丰饶,还要安全宜居。河南的土地,就像一块任劳任怨的农民,没有天府之颜值,却低调地忍辱负重,且很少出现在聚光灯下。
▲
历史上的富饶“天府”与河南的位置关系图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人口一亿、占全国面积不到1.7%的土地,却是全国第二产粮大省(注:第一产粮大省是黑龙江)。也许,这种环境的浸淫,深刻影响了这片土地人们的性格。陕西作家路遥的这段对河南人的评述,未必精准,却不失中肯:
黄土高原几乎所有的铁匠都是河南人。河南人是中国的吉普赛人,全国任何地方都可以看见这些不择生活条件的劳动者。试想,如果出国就象出省一样容易的话,那么全世界也会到处遍布河南人的足迹。他们和吉普赛人不一样。吉普赛人只爱飘泊,不爱劳动。但河南人除过个别不务正业者之外,不论走到哪里,都用自己的劳动技能来换取报酬。
二、地貌:西高东低河两岸
南北长400公里、跨京、冀、晋、豫四省市的太行山,习惯上因省区而分为三部分:河北、北京境内为北太行、山西境内为西太行、河南境内为南太行。因为纬度较低且更靠近东南,南太行是太行山植被最茂密、降水最丰富、水流量最大的一段。当然,丰富的水和植被,让这里的山在险峻中增加了灵秀,于是,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所长冯德显这样赞叹:“太行山,把最美的一段留给了河南!”
昔余涉漳水,驱车行邺西
遥见林虑山,苍苍戛天倪
邂逅逢尔曹,说君彼岩栖
萝径垂野蔓,石房倚云梯
秋韭何青青,药苗数百畦
栗林隘谷口,栝树森回溪
(唐高适《宋中遇林虑杨十七山人因而有别》)
盛唐诗人高适先生,是个著名的边塞诗人,但他在这里没有写边塞之苦,而是描述了南太行一带的山色之美。诗中说,他渡过了渡过今河北、河南、山西三省交界地区的漳河,先是在平原上路过古都邺城,进入今河南省林州地区,连绵的林虑山拔地而起,直插云霄。诗中的“隘谷”,即今人说的峡谷景观。因为山西晋东南高原相对于华北平原的强烈抬升,岩层断裂形成了许多狭缝,山中激流顺势下切,形成了溪谷纵横、峡谷成群的景观。
南太行之美,美在峡谷云海与飞瀑。绝美的南太行景观,与我们印象里的“华北平原产粮省”颇有不同。如果仅凭印象,河南似乎是个以平原为主的省份,其实它既有一望无际的原野,也有连绵起伏的峰峦,南太行只是其山色的一小部分。
▲
河南林州的林虑山大峡谷
南太行地区有东部地区罕见的红砂岩峡谷地貌
摄影-秦加福
林虑山大峡谷一带的盘山公路,沿着南太行山区的峭壁盘旋而上,被称为“太行天路”。林州市的这段“太行天路”位于石板岩乡朝阳村到苇池洼村之间。这种奇特的景观,是看太行的另一种视角。这张图片中的峭壁所呈现的环状,不是使用鱼眼镜头的效果,而是一处高差近300米,形状基本为环形,仅在朝向露水河方向留有开口的峡谷地貌。向下俯瞰,如踏青云于山间,脚下峡谷就像希腊字母Ω,体积犹如喀斯特“天坑”那般宏伟。
这里平原和山区基本上是各占1/2,平原55.7%、山区(山地丘陵)44.3%。中国第二、第三阶梯的分界线,正好从南向北穿过河南全省——这条平原与山区的分界线,很像是河南地图的“中轴”。如果将隆起的山地视作阳性,将坦荡的平原视为阴性,那河南地貌就像一张太极图的两个世界。
地理学家将河南的地貌划分为六个区域:太行山山地丘陵区、豫西黄土丘陵区、豫西山地丘陵区、桐柏山、大别山山地丘陵区、南阳盆地区、黄淮海平原区。前五个区域基本上可视为中轴线左侧区域,即河南的山区;第六个区可视为中轴线右侧区域,即河南的平原区。
▲
地理学家划分的河南省地貌区划
这个“六分法”,其实可以简化为“四分法”:A属于黄土高原上的的太行山系,称为“南太行山系区”。B、C、E、D均属于秦岭及其支脉山区,简称秦岭山系区(南阳盆地内部多有低丘起伏,也划入此区);F可以黄河为界,分为“河北黄河海河平原”、“河南黄河淮河平原”——郑州以下河段基本上是“地上河”,对于两岸的平原来说,基本上就是天然隆起的分水岭,河南境内的黄淮海平原(华北平原)天然地分为河南与河北两块。一条纵贯的地形分界线将河南地貌分成阴阳两面,东西横穿的地上河又与南北轴线交叉,将两面分为四格。
自然地理上的河南,依然与“四”有缘!
▲
河南自然地理单元:“六分法”基础上的“四分法”
三、水文:河南竟然是“四川”!
“河南”得名,缘自黄河——古代单独提到“河”,一般特指黄河。但今天的河南省,偏偏不是位于黄河以南,而且,境内的水系并非黄河一种,而是由黄河、海河、淮河、长江四大水系组成。
郑州花园口以上是黄河中游——这段河道古老而稳定,花园口以下的黄河下游河道,则是一头喜怒无常的猛兽了。自东周定王五年开始(公元前602年),黄河在历史上严重决溢1500多次,较大改道26次,大规模改道7次。最近一次黄河改道,是1855年,那一年的黄河决口,不仅让河北、河南、山东三省交界地区变成汪洋,还客观上阻碍了正在北伐的太平天国军队。黄河曾多次夺取两侧海河、淮河流域的河道入海,来回摆动的河道,犹如一条大蟒,长期以来让两岸百姓受尽折磨。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