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如今自媒体中,自媒体人在哪个领域容易爆文?
的人,大脑,机能如今自媒体中,自媒体人在哪个领域容易爆文?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能触发人笑的这种生理机能的方式到底有哪些呢?
大概但不限于有以下几种大类别:
注意:目标对象都是要被逗笑的人
一、挠咯吱窝和脚底板
二、给大脑输送情理之中的意外(也叫打破预期)
三、给大脑制造优越感(让他们get到)
四、给大脑制造紧张然后释放压力(也可以是给平常状态下的大脑制造轻松)
五、CALL BACK
六、莫名其妙的重复三次
七、奇妙的比喻
八、其他……
(在这里我需要申明一下,方法与方法之间可能有重合的部分,并不都是孤立的,我的意思是说一个主要是靠意外逗人发笑的段子可能也包含一些优越感,或者还有一些压力释放的因素在里面,并不是完全割裂的。
知识点:还有研究以上问题时,我想先和大家讨论一下:为什么有些人天赋高而有些人天赋低?:
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可以从分析以上面的我罗列的九种类别来入手,首先除了第一条咯吱窝外如果你觉得你天赋低,那么你是否觉得剩下的那几条都很抽象,你试图去理解他,并想找到其中的原因,但是却怎么都找不到,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这些东西本该在你被动认知的那个年龄阴差阳错的没有让你被动认知,我们可以用一种大家熟悉的词汇来表述这种认知缺失而对你造成的伤害:叫没有天赋。而有这方面天赋的人正是在那个被动认知的年龄认知到了人的这些发笑机能,从而烙印在了自己的潜意识里,平时会有意无意的利用人的这种生理机能,逗人发笑,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所谓的天赋。如果你觉得你没有天赋,或者天赋低,那你现在要做的事情就是用相信的态度去认知他,就像小时候去认知一张桌子一样的认知他。如果你对他产生怀疑,那一切就都完了,你觉得现在会去怀疑一张桌子吗?)
好了,绕咯吱窝就不说了,我们从第二个方法开始一个一个的谈。
给大脑输送情理之中的意外(也叫打破预期)
(知识点:是什么样的生理机能让人的大脑产生了意外?
在这里人的大脑有一项机能我不得不提,这项机能使得我们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段子去触发人的发笑机能成为了可能,这项机能叫大脑的自动信息补全,我们大脑会对常见的事物进行自动信息补全,这是潜意识里发生的,不受人控制,举个例子,假如你站在你家的屋子中央面向南,你的眼睛看到的只是屋子的南半部分,但是你的脑子里呈现的一定是你整个屋子的景象,这是你的大脑自动的把屋子的其余不被眼睛看到的部分进行了信息补全,因为你对屋子很熟悉,同理人的大脑也会对故事线、逻辑线等等你所熟悉的任何东西进行自动信息补全,就是这项机能被利用才使得意外得以产生,从而触发了大脑的发笑机能。)
先说:“给大脑输送情理之中的意外”也叫“打破预期”,《手把手教你玩脱口秀》这本书几乎整本书就是来解剖如何创作这一类的段子,这种类型的段子也确实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了,这本书已经讲的很好,我在这里就是想在这个基础上简单粗暴的总结一些具体的技巧。
都有哪些方法可以欺骗人的大脑信息补全机能而创造意外来触发人的发笑机能,大概有下面几种方法:
1、切换人物
解读: 就是拿一种普遍性的行为放在具有特殊身份的人身上,让大脑产生意外。
举例:公交车都有设老人专座,有一次我见一个老人座的位置有些不安全,于是我就扶了一个老人坐在了老人专座上,结果全车都用异样的眼神看我,我笑了笑说:大家不要惊讶,我是活雷锋,老人说:谢谢你小伙子,我是司机。
2、切换场景
解读:把通常出现在某种场景下的事物放在另一个特殊场景下,让大脑产生意外。
举例:现在身体很不好,做十个俯卧撑都感觉无法呼吸了,下次我再也不在游泳池底做俯卧撑了。
3、切换逻辑线(前后不搭)
举例: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用力挤,总会把海绵挤烂的。
4、制造不协调(正话反说、前后矛盾)
举例:你是个胖子的话,你站在大家面前说:大家应该看得出来,我是个瘦子
莉莉,这名字一听就知道是个男的。
学了这个手艺以后就再也不用说求人的话了,哑语老师说
5、多类分选
解读:先把一个事物分成多类(一般分三类,不然要讲很长),然后分别选,一直选完。这个意外来自于大家会以为其中有些类别会不被选中,但结果却是被你全选。
例如:什么是好的文章,好的文章开头要好,结尾要好,中间的部分吧,也要好。
你对语文数学英语这三门学科你打算怎么对待?为了尽快提高成绩,我想多放一些精力在语文上,也多放一些精力在数学上,然后再多放一些精力在英语上吧!
(这种描述的有趣之处就在于:你为什么不一下子说完)
6、三段论(非逻辑学里的三段论)
解读一下:三段论是利用大脑的思维惯性来制造意外,结构通常是类似于:“好→好→坏,正→正→负,同类→同类→异类”等等这种。
举例:他高大、威猛、是个GAY
我有三大爱好:吟诗、作画、喝哇哈哈。
给大脑制造优越感(让他们get到)
1、 一旦有些隐含的意思被我们接受到,我们的大脑就会产生优越感,这种优越感触发了我们的发笑机能。
技巧1、两类选一(先把类别限定为矛盾两类,然后定义其中一类,另一类就被别人get了)
举例:我生平在乎两种人,一种是你这种,另一种是有钱人。
技巧2、避坏选好:我不要A,我要B,结果看到了B后你说,算了我还是选A吧。
举例:——给你个起了一个英文名字叫汤姆
——这个名字太差了,我不要!
——那就叫吉米吧
——算了,那我还是叫汤姆吧!
2、嘲笑
举例:你在别人面前摔倒,别人看到会发笑,别人嘲笑你,相对于你的窘态他们产生了优越感。
给大脑制造紧张然后释放压力(也可以是给平常状态下的大脑制造轻松)
也可以简单的描述为:从正经到不正经(很多微信朋友圈里的点开全文就是用的这种技巧)
这个技巧下面并不能分出什么花哨来,但是这个技巧本身却是千变万化的。
举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孟子曰:扯淡!
古时候的人讲究的是老子孟子,现在的人讲究的是老子装逼!
你知道有趣和无趣的人的区别吧,在一些生活里的细节,没趣的人切菜时:当当当当当当当,有趣的人切菜是这样的:当当当当当里个当。
人生没有退路,但……买优信二手车有……
CALL BACK
这个分两种:1、前面有提到的事物,你提到或者映射到,就能让人发笑。
2、生活中任何大家熟悉的东西,你映射到,就能让人发笑。
(两者的区别是:第一种是你自己创造,第二种是生活中固有的,或大家共知的)
莫名其妙的重复三次
关于三的原则(事物出现三遍总会很好笑)
这种现象只能背下来,无法解释,但是他确实纯在,不信你随便找一个可以和你呆上一会儿的六七岁的小孩,你问他,你叫什么名字?他回答了你,你过三分钟再问他:你叫什么名字?这时候他可能有点惊讶,不是已经告诉你了吗?但是他强忍惊讶又回答了你,你在过三分钟,你第三次问他:你叫什么名字?他这个时候会莫名其妙的发笑,真的,我用这种方法逗笑过很多小孩,当然问题不在于问什么,而在于相同的事情,重复了三次。温馨提醒:第四次没有效果。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