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战国六国有各种人才,为什么还会输给秦国?
秦国,魏国,战国战国六国有各种人才,为什么还会输给秦国?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问题补充: 燕国有乐毅,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廉颇、蔺相如,而秦国经历秦武王举鼎之后,苏秦领六国相攻入函谷关,秦国存亡只在一线之间,为何最后秦国还是可以统一六国?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战国时期人才辈出,百家争鸣。商鞅、白起、苏秦、张仪等等不胜枚举。但最终还是输给了秦国。主要是因为以下几个方面;
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
战国时期的秦国,出现了很多名臣。举个例子--最有名的商鞅,商鞅是卫国人,原名卫鞅,一开始他是在魏国任职,魏国丞相公孙痤很赏识商鞅,在他临终前向魏惠王举荐商鞅。但是,魏惠王并没有重用商鞅,致使商鞅出走秦国。到了秦国,励精图治的秦孝公对商鞅极其信任,由他来主持变法,甚至太子和孝公的哥哥触犯了新法,商鞅也按法论处,秦孝公则没有半点异议。所以,这对君臣成就了战国时期秦国的强势崛起。其实,还有很多例子比如张仪,也是魏国人。魏冉楚国人、范雎魏国人,这几位秦国的名相都不是秦国本土人。而且,像是范雎还是因为魏国权臣的陷害逃到秦国,可见战国时期秦国的几代国君都是会识人、会用人的伯乐。而其他战国的国君则是猜疑、迫害使得很多大才流落他国。即使有的国家偶有明君有慧眼,可是像秦国这样能做到六代国君视人才为根本的战国唯独秦国一家。
后浪接前浪才能浪花朵朵
战国时期的名相名将,各国都有很多,燕国的乐毅、韩国的申不害、佩六国相印的苏秦、战国四公子孟尝君、信陵君、春申君、平原君,魏国庞涓、齐国孙膑等等。但是,细想一下这些国家的名臣好多都是昙花一现,前浪没了后浪跟不上,一个大才陨落后这个国家便一蹶不振或者停滞不前。反观秦国从商鞅开始秦国往后的历代国君都有名相名将辅佐,秦孝公与商鞅、秦惠文王与张仪、樗里疾、司马错,秦昭襄王与范雎、白起等等,六代秦国可以说是星光熠熠,浪花朵朵。所以,秦国具有了不断前进的原动力。
秦国一统绝非一世之功
六国结盟抗秦在战国时期出现过多次,但最后失败告终。其实所谓的结盟都是各有各的盘算,各国都是以自己国家的利益为出发点。所以,反而缺少了秦国的孤注一掷,众志成城。上面提到了,秦国从秦孝公开始六代秦王(秦武王略微牵强),谋国明志,一代接一代的贤明。其他战国,则是君主水平参差不齐,偶有赵武灵王、齐桓公(创立稷下学宫的那位)那样的明君也是少的可怜,致使六国都是在时好时坏间起伏,相较之秦国则是稳定向好发展,两相对比高低立判。
再者,秦国一直是以商鞅变法做固国图强的根本,所有的经济、社会、军事的发展都是在商鞅变法的框架下进行的,所谓有本可依。其他六国也是没有自己的发展框架,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成了无本之木,发展没有规划那结果可想而知,即使偶有几位能臣出现,顶多只能昙花一现,要想成万世之功可谓黄粱一梦。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在一个国家的发展和崛起中,人才重要,但一个优质的统帅者更为重要。
优秀的人才也要相互配合才能发挥出最大效力,不然也是独木难支。尤其是一些优秀人才都有其特立独行的一面,一个优质的领袖一方面要善于发现人才,另一方面要善于统筹人才,不能让手下人相互掣肘。
纵观秦国,自孝公以来,秦惠文王,宣太后,秦昭襄王,秦始皇,皆是卓越的领导者,虽然中间夹着秦武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此等庸才,但三者在位时间都短,未对秦国国运产生较大影响。秦国在这一百多年里是极为幸运的,一代代明君接过前人的接力棒,继续走下去,积攒大秦的实力。
一个明君手下从来不会缺乏强臣,因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卫鞅,司马措,樗里疾,甘茂,白起,蒙氏一族,李冰,王翦,文武工皆有之,不绝如缕,灿若繁星,秦国如何能不强大。
除了人治,秦国还有地理之便。秦在西陲,进可攻退可守,天险函谷关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不似山东六国,犬牙差互,相互攻伐,难以独善其身,关起门来搞生产。说到生产,秦国在惠文王时期吞并了巴蜀,昭襄王时期兴建都江堰,气候湿润的天府之国,秦军的后勤粮仓。同时修建郑国渠,关中千里盐碱滩变成肥沃良田。生产发达人口盛,人口盛则军队强,这些使秦国在战国末期综合实力远强于六国。
卫鞅的变法算是强秦的根基,法制的优势在于让一切都有例可循,为后世的治国提供了很好的范本,即使是庸君,死守祖宗法制,国家也不至于太坏,不过也是天佑秦国,一百多年里,明君辈出。
反观六国,韩国有最优质的铁矿,富庶的土地,如此优势本应甲兵强盛,奈何韩国私兵强盛,中央集权不足。刚刚开始变法,便引起强盛时期魏国的警惕,庞涓大举攻韩,连韩君也身死社稷,变法无疾而终,韩国也因此一役,元气大伤,而后一直未有明君,一直不瘟不火,是为弱韩。
再说赵国,此国一直与北地接壤,当时的北方不似现在,北京一带已算是偏远之地,赵国边境一代挨着宁夏自治区,当时的地方北方游牧民族横行,赵国要蓄养近十万边军抵御北方的游牧民族。【加上一句题外话,当时赵国秦国算是中原文明的守门员,一者抵抗正北,一者抵抗西北,长期锤炼,二者战斗力较高,不过也增加了军事压力。】受游牧民族影响,赵国文化偏于剽悍,比较像秦国,一直也有秦赵同源的说法。不过秦赶上了卫鞅变法,而赵一直未变,所以民风习俗还都比较粗陋,当时的邯郸大街甚至还有牲畜粪便。直到赵武灵王时期,革除弊习,整顿军力,行胡服骑射,拓地千里,赵国在民风和实力上皆大振,不过武灵王老年昏聩,在继承人问题上没处理好,以至于儿子发动沙丘兵变,自己被饿死在行宫中。不过好在继任的赵惠文王也算一代明君,手下将星璀璨,乐毅,赵奢,廉颇,又有数十万轻弓骠马的新军,国力仍在上升。阏与之战马服君大败秦军铁骑,秦军大将胡伤战死。一时间改变了山东六国畏秦如虎的局面。赵也成为战国后期唯一堪与秦抗衡的国家。但仅此两代,到下一代赵孝成王,赵便由盛转衰,期间发生了长平之战,一方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白起,而一方则是纸上谈兵的马服子赵括,【此时赵国仅余老将廉颇,在长平后期,秦国用间,换成了赵括】,自此一役,赵国精锐损失殆尽,虽然在后来的邯郸保卫战中,联军挫败秦军,赵国却元气尽失,一直未能复原,此时的六国尽为秦军鱼肉。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