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如何评价当前层出不穷的抗日神剧?
作品,观众,敌人如何评价当前层出不穷的抗日神剧?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问题补充: 包子炸弹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从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开始我国经历了长达十四年之久的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在此期间我国军民付出了伤亡3500万人以上的代价。可以说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次深重苦难,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另一点:我们是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野蛮侵略战争的受害者,与此同时我们也是这场战争的胜利者。抗战史是一部中华民族的苦难史,同样也是无数先烈奋起抗争的奋斗史。正是由于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奋斗才使中华民族最终得以战胜日本法西斯势力,而抗日战争的胜利也极大提升了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3500万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统计数据,要知道在当年这可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鲜活生命,而在他们的背后可能是无数个失去亲人的中国家庭。这是一段应该被中国人永远铭记的历史。按说将这段历史搬上荧幕应该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那么为什么如今的抗日剧会令国人有如此之大的争议呢?应当承认拍摄抗日剧的初衷是好的,但得看拍的是什么样的抗日剧。事实上抗日剧中也不乏经典之作:《亮剑》、《雪豹》这样的作品都是在老百姓中口碑不错的抗日题材作品,然而相比之下有相当一部分抗日剧就饱受争议了。
如果我们将这些被誉为神剧的争议作品同《亮剑》、《雪豹》进行对比就可以发现:这些作品在服装、道具等各方面都较为粗制滥造:有的出现了明显不是那个年代的服装和装备,有的甚至出现了仗还没打就断定战争哪年结束的神预言,还有的在剧情中插入过多的男女感情戏,以致于令观众弄不清这些人是去打仗呢?还是去谈恋爱啊?如果只是单纯加入感情戏还不算太过分——毕竟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一种家国天下的情怀,也就是说我们总是习惯于把个人的亲情、爱情、友情同国家民族大义相结合。要知道在《亮剑》、《雪豹》等作品中也有感情戏,可这里的感情戏是放置在大的战争背景之下的一种真情流露,所以并不会令观众感觉生硬突兀,然而在抗日神剧中倒成了前线战士们的浴血奋战似乎是在为男女主角的感情戏做铺垫。当然最广为人诟病的就是对日军战斗力的无下限贬低。这不禁令观众要问:鬼子的确是丧心病狂毫无人性,可如果他们真要像抗日神剧中表现得那样就像是一群蠢猪,那么难道无数抗日先烈是和一群蠢猪战斗十四年?难道那么多死难同胞是命丧于一群蠢猪之手?这到底是在糟蹋谁啊?难道有人会觉得我们和一群蠢猪打了十四年仗是一件光荣的事吗?在革命战争的年代伟大领袖就曾总结过:“在战略上要藐视敌人,但在具体战术层面要高度重视敌人”;然而如今我们似乎无论在战略上或是战术是都以消遣敌人开涮为乐。要知道这是一场无数中华儿女曾为之流血牺牲的残酷战争,不是可以肆意开涮取乐的对象。问题是为什么抗日神剧在饱受观众非议,甚至国家有关部门也点名批评的情况下还这么层出不穷呢?
事实上任何一种社会现象的出现都不可能是无缘无故的:我们可以指责抗日神剧的导演、编剧们是为了利益在肆无忌惮地用中华民族的苦难史开涮。问题在于他们的利益从何而来呢?如果抗日神剧拍出来没人看,那么还会有人拍吗?那么抗日神剧为什么会有市场有观众呢?其实在《铁道游击队》、《地道战》、《地雷战》等老作品中就已存在神化我军、贬低日军的现象,可为什么那时没人会质疑这些作品,可现在人们就对抗日神剧充满了质疑的声音呢?无论是《铁道游击队》、《地道战》、《地雷战》等老作品中或是现在的抗日神剧作品中出现的贬低弱化日军的现象其实都是一种民族情绪的宣泄。类似的现象不只出现在中国:法国人拍摄的《高卢勇士》和《虎口脱险》也不遗余力地丑化罗马人和德国人的形象,然而法国人却并不会觉得这样的作品有损法国的国际形象,也并不认为这样的作品对历史有何不尊重。因为这些作品本来就是宣泄民族情绪的。这些作品的意义在于告诉观众:敌人无论如何挑梁终究将会被正义的人民所打倒,宣扬的是一种民族情绪。这样的民族情绪绝不是无意义的——树立爱国主义首先要树立对人民的热爱和敌人的憎恨,要树立我们必然胜利、敌人必将失败的决心。这正是在战略上藐视敌人的体现。这种民族情绪的宣泄毫无疑问是一种爱国主义的体现,问题在于如果一个国家的国民只能用这种宣泄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那么这个民族是没任何希望的。只有理性务实脚踏实地使自己的祖国强大起来才是爱国主义的最高境界。事实上不只是抗日神剧,其实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关于一些贬低日本的言论总是传播得非常迅速——正是一种民族情绪宣泄的体现。问题在于无论我们怎么骂日本人除了宣泄情感之外实际上不能起到任何作用,只有使我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各领域全面成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大国才是避免中国近代史上落后挨打命运的真正途径。
随着时代的发展使人们接受资讯的效率越来越高,人们已越来越不能单纯满足于情绪化的宣泄。应该说在特定年代有意识弱化丑化敌人的形象是为了使人们树立战胜一切强敌的顽强信念,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就使这样的宣传反而起到了越来越大的负面作用:《铁道游击队》、《地道战》、《地雷战》等老作品创作于上世纪50年代,当时的观众不乏亲身经历过战争岁月的人,他们中甚至有一部分是亲自和鬼子拼过刺刀的,所以他们能分辨作品和真实战争的区别;然而我们需要注意:今天还有几个人是亲身经历过当年的战争的,也就是说我们当代人其实是缺乏对战争的直观印象的,这时再刻意弱化敌人的形象往往会形成误导,从而弱化那段历史和先烈的英雄事迹。如果有人真以为战争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那么这样的人真要穿越回去估计连一天都活不下去。尤其是心智尚不成熟的小朋友还真有拿抗日神剧当真实历史看的——在他们眼里日本鬼子就是一群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想怎么虐就怎么虐的存在。问题是事实果真如此吗?如今的观众已不再满足于简单的情绪化宣泄,人们开始意识到:正因为先烈们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才用鲜血换来了如今的安定生活。承认对手的强大并不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铭记国耻、知己知彼才是真正的图强之道。这种意识的出现恰恰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已由一种简单朴素的单纯情怀演变成更为理性务实的实际行动。观众的心态已日益成熟,那么我们的导演、编剧们是否适应了这一变化呢?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