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无条件地接纳孩子,是否会直接导致熊孩子的大量出现?
孩子,自己的,情绪无条件地接纳孩子,是否会直接导致熊孩子的大量出现?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问题补充: 现在很多育儿专家强调无条件接纳孩子,如果是这样,孩子没了规矩,是否很容易变成熊孩子?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无条件接纳孩子3年,孩子却不想中考了,什么原因?
一个妈妈述说,自己的孩子小学的时候是学霸,班里的尖子生,初中开始出现玩游戏上瘾的情况,甚至有时整宿的玩,成绩逐渐下滑,就求助一些专家和教育咨询机构,几乎所有的专家和教育咨询机构都给出完全一致的建议,允许孩子有问题,无条件接纳孩子的一切,就是说,孩子太压抑,孩子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让他自己一点点领悟,这位妈妈接受了专家的建议,孩子想游戏就游戏,想去学校就去,现在临近中考,很多孩子都在努力复习,可自己的孩子成绩已经倒数了,还是整天无所事事的游戏,黑白颠倒的生活。这位家长很迷茫,是自己没领会专家的精神实质,还是专家的建议本身就有问题。
这位妈妈的述说,反应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在家庭教育和心理咨询中存在的,这种指导会误导很多家长,让很多已经走偏的孩子走得更偏,让一些本来就遭受心理疾病折磨的患者更加痛苦。
一个孩子出了问题,无论是行为方面,品性方面,还是学习方面的,家长肯定是有很大的责任的,家长即便是品行、行为都是很好的人如果不懂孩子成长规律,不懂教育方法,孩子都可能出现问题,这时家长首先学习改变,同时要寻求正确的帮助,引导孩子接受正确的外界帮助,比如学习很好的孩子突然游戏无度,这种情况往往不是什么网瘾,而是在学习中遇到困难,认为自己不行,认为努力也没用,通过游戏打发时间,这种学习障碍是一种潜意识的条件性厌学情绪,是想学学不进,想做做不到,想放放不下,这时讲大道理,说明学习的意义,是没有任何意义的,需要专业的辅导消除学习时的焦虑情绪,达到自主高效的学习状态。就是家长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改变,一起成长。
一个很优秀的初中二年级女孩,自己的姑父是肝炎患者,经常到她家吃饭,她妈妈总嘱咐她,离你姑父远点,别碰他用的碗筷,孩子越来越焦虑,就形成了强迫症,没法专心听课,成绩不断下降,到了一家三甲医院就医,医生和她的父母说,孩子的快乐最重要,学不学无关紧要,因为孩子游戏就没什么症状,一学习的时候症状就重。父母只能听医生的,但内心很着急,孩子在家休息,和学校的时候越来越脱节。这样下去,等过几年,同学都上了高中,她还自己在家,就会更加焦虑。
正确的做法,是先解决强迫症状,把症状消除了,在调整学习状态,弥补丢下的知识,状态调整好了,丢下的知识很容易补上,她本身基础好,比较优秀,就能和以前一样正常学习生活。
现在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心理咨询,经常听到要无条件的接纳孩子的一切,无条件的接纳自己的症状,无条件的接纳自己的任何想法,等等,没有任何的有实际意义,可操作的建议,这样的指导,只能让问题越来越严重。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里的无条件地接纳孩子,并不是只完全任由孩子啊,并不是说就可以不要规矩了。
主要是指我们不会孩子的无理取闹,孩子的拖拖拉拉,孩子不听话就不爱他了,不要总是威胁孩子说,你不听话,妈妈就不要你了。
是人总会犯错,更何况孩子,当孩子犯错时,我们不应该是一味的苛责,而应该如何让孩子认识到错误,并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其实孩子做错事情时,他自己也是很害怕的。
我们首先应该讨论孩子的感受和需求,如何说出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接着一起讨论,找到大家都同意的解决办法。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无条件的接纳孩子,要看接纳孩子什么?
首先我们要无条件接纳孩子的感受。
情绪不分好坏,特别是三年级以下的孩子,他们的感知能力特别强,可是他们的表达能力特别弱。如果年龄更小一点的孩子,他们经常会用一些哭闹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有时候会出现与现实差距比较大的情绪。孩子的感受是真实的,我们不要用自己的感受去否定孩子,也不要用好坏的标签来定义,我们要做的是帮助孩子标明情绪,帮助孩子说出他的感受,并且告诉孩子,除了哭闹,还有什么方式可以表达情绪,家长也可以以身作则,教给孩子如何表达。这样的方式会更有助于“熊孩子”不会出现。
无条件接纳孩子的行为,是会导致熊孩子出现的。之前说情绪不分好坏,但是行为是有的。比如说:胡乱骂脏话、打人、搞破坏、耍赖皮、消极对抗………等等,这时候需要家长的引导。当孩子小的时候,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会用一些错误的行为来宣泄情绪。这个时候其实是我们家长帮助孩子建立一种新的表达方式的好机会,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给孩子做榜样,并告知孩子,“如果这样做也可以满足你的需要,愿意试一下吗?”逐渐培养出自信自律的孩子。那么“熊孩子”的行为会渐渐消失了。
上一篇:河北省最穷的是邯郸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