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如何评价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这本书?
他的,秋雨,文化如何评价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这本书?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问题补充: 如题。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评价余先生的《文化苦旅》,我不敢妄谈,从我读了这本书以后的一点感想说说吧,也算是表达对余先生的敬仰。
一、《文化苦旅》的总体结构。
先说说《文化苦旅》的总体框架,让大家对这本书有个大致清晰的脉络。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如梦起点,用散文渗搀小说的方式讲述了牌坊、寺庙、信客等自己生长的故土上发生过的童年故事。第二部分中国之旅,通过都江宴、莫高窟、天一阁等中华文化符号的思考和西域、山西、杭州等文化名地的亲历,对中华文化的生存状态进行了阐释。第三部分世界之旅,通过新加坡、尼泊尔、印度、欧洲诸国等地文明遗址的所见所思,对中华文明之外的其他文明进行了探寻思考。第四部分人生之旅,通过谢家门孔等令人动容的记事散文讲述了一个个和文化有关让人难以忘却的人生经历故事。
二、《文化苦旅》的精神内涵
文化在人类历史出现以后,才逐渐产生,然后随着人类生命的变化而发达,创造出了无数个文明。人类在寻找文化的时候,其实都是在寻找一个个曾经鲜活的生命痕迹,任何的古迹都是无数的生命在支撑。创造文化的过程其实的痛苦的,总是在历经坎坷以后,才绽放出绚烂。因而这个苦旅并不是说旅行之苦,而是指创造之苦。由创造之苦连接而成的人生旅途,这便是文化的宿命,也就是作者这本书名的由来。作者以独特的手法把人文景观呈现给读者,把深邃的思想传递给读者,把绚烂的文化奉献给读者。其精神内涵有三:
1.人文的自然。作者超越地域,超越时间,在这广袤的大地上、在幽静自然环境里,寻找内心的宁静,达到人与自然的精神和谐统一。
2.历史的厚重。作者借助厚重的历史,将历史变迁、人文景象直接呈现给读者,让读者在历史时空里细细品味。执着地站在历史的道路上找寻遗失的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出路。
3.人生的沧桑。通过对历史文化、对古代文人的追忆,感叹命运多舛,感叹人生沧桑,流露出对生命无法穿透的思索。
也许,泰戈尔《采果集》里的这句话就是对这本书最完美的诠释。
我抛弃了所有的忧伤与疑虑,去追逐那无家的潮水,因为那永恒的异乡人在召唤我,他正沿着这条路走来。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余秋雨:你信或者不信,他就在那里
文/悦书 图/网络
面对势头汹汹的质疑和诽谤,你会选择妥协还是坚持自我?面对无休止的精神磨折和庞大压力,你会选择妥协还是坚持自我?面对无法预知的困境和未来,你会妥协还是坚持自我?
我想上面的三个问题,很少有人会在一生的旅途中静下心来想一想,因为他们可能根本就碰不到这些问题。但中国当代却有一名学者,在他的一生中,他需要不断地面对这些问题,不断地作出选择,而他的每一次选择都是坚持自己。他就是余秋雨。
初读余秋雨的书是在大一暑假,当时读了他的《千年一叹》和《文化苦旅》以及《我等不到了》,或许是对他本人以及他的事迹了解太少,当时对他的态度是一种简单的复杂。
读罢余秋雨的书,我一面为他探索各种古老文明的勇气和行动而感到钦佩,另一面又对他在书中透露出来的傲气感到不喜。许是时间给我机会让我更了解他,就着最近几个不安分的夜晚,我通过手机阅读完了他的《文化苦旅全书:吾家小史》。
《吾家小史》是余秋雨于2013年将他曾经的《借我一生》《我等不到了》重新编辑之后的作品。在这本书中,他回应了外界的各种谣言,也是通过这本书,让我看待余秋雨的态度、看待那段历史的态度有了一些细微的变化,对待他的态度也更多了一丝复杂。
在《吾家小史》中,余秋雨先生追溯了各个时代余姓家族的产生,然后从30年代的上海洋场里,他的曾祖父、曾祖母,外祖父、外祖母讲起,详细地论述了自己家族的兴衰成败。其中,最令我好奇也是最令我感动的,是余秋雨一家人在文革中的处境以及对待“压迫”的态度和行为。
在那场我不熟悉的“事故”中,余秋雨的爸爸余学文受到了同事的举报和诬陷,经历了十年的冤屈和折磨。当然这些我们已经无从确定其真伪,只能抱着一种假装确信的心态来尝试着走进那个历史现场。而在此之后,余秋雨自己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抹黑和污蔑,也正是这些“空穴来风”的污蔑,破裂了余秋雨先生完整、稳定的生活和家庭。
当然,这些事件我们也无从证实真伪,也只能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这样我才能将这本书坚持读下去。在“文革”以及后来的“啃余族”事件中,余秋雨先生一家的态度都是不理会,或者说余秋雨先生自己表明的“不伤害别人”的态度。我不知道这件事是真是假,我只能说,当余秋雨在自己的书中说出了这一点的时候,他已经无形中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上,无形中在谴责着别人。而这种态度,是我不喜欢的。
《吾家小史》中,最令我感动也最令作者本人感动的,是他的妈妈余毛氏,一位至死我们都不知道她的真实姓名的顽强女性。在那个灾难的年代里,是她舍下富家小姐的身份,嫁到了乡下,并在乡下的时光里承担了我们无法估量的责任。作为一个深受传统和西方教育的知识女性,她在乡下办起了识字班,办起了剧团,并教育出了优秀的后代。在一家最艰难的时候,她挑起家庭的重担,精打细算地使得一家8楼在每月26元的生活费中饥饿地长大。而在最后,她又安静地离去,一如初始她时她的文静与腼腆。
此外,在书中,余秋雨还陈述了他的叔叔余学志,姑姑余学杏,他的妻子马兰女士在这场灾难中受到的伤害和影响。而这些,虽然不能作为还原历史现实的确切证据,却也可以作为我们一窥那个时代的触角。毕竟,我对那个时代依旧好奇。
我想,对于余秋雨的这些经历,我们权且作为“故事”或者“事故”来看待吧。因为历史的真实,早在它结束的那一刻,就结束了。
上一篇:如今社会互联网P2P到处都是,哪些理财的平台值得投资?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