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
家庭,孩子,父母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已经受到原生家庭创伤的人,应该怎么办呢?
第一,不必尝试改造父母。子女不可能按照自己的意志把父母改造成理想的状态。假如把注意力全放在别人变没变上面,就相当于把自己的快乐、幸福、未来的发展全都托付给了别人。这是一件不靠谱的事。
第二,要试着独立,明确长辈与子女间的界限。比如,先从最低限度的经济独立开始,自己拿主意、自己对结果负责,甚至从观念意识上反哺父母,这也意味着你已经长大了,可以掌控自己的心智、身体、情绪和行为。
第三,要“往前走”,不要把自己困在原生家庭的问题里出不来。完美无缺的原生家庭是不存在的,每个家庭里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也不是每一个创伤都需要修复,要试着接受不完美的现实,并与遗憾和谐相处。可以表达对原生家庭和父母的愤怒和哀伤情绪,但不应该一直卡在这里,要努力进入理解父母的阶段,这样才能往前走。
尽管完美的父母不存在,我们也要尽力做一个“足够好”的家长。孩子小时候,应该给孩子爱和亲近,让他感觉到这个世界是安全、可爱的;当孩子开始懂事时,再给他立规矩,给予足够的训练和支援;孩子渐渐长大,再逐渐放手。理解时代的变化,跟孩子一起成长,让我们自己在原生家庭中造成的创伤和影响不再重演。
推荐两本书,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
《为何爱会伤人》
《亲密关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原生家庭和再生家庭会给孩子!带来不一样的生长环境,原生家庭有亲生父母的关心和呵护,孩子能得到更好的关爱,家庭合谐,父母对孩子能严加管教,并且对孩子的一生的成长有着更好的方向和目标,孩子与父母勾通非常合谐,不容易影响和孩子的感情,针对孩子犯错误能及时纠正,所以说原生家庭能影响孩子的一生。谢诚邀!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谢邀请。你的这个问题问的非常好。
这个问题比较大,我简单来阐述这个问题。原始家庭的环境会影响一个孩子的一生。
(1)影响孩子的性格的形成。原始家庭是否父母和谐,家庭是否幸福,父母对子女的关爱程度,这些都影响孩子的成长,孩子从父母那里是否获得信心,孩子能从父母那里获得多少能量,直接影响孩子性格。孩子性格的形成会和父母关系有很大关系。
(2)影响孩子在童年时代学习和读书,三观的建立,生活习惯。在孩子三观建立的时候,家长灌输什么,孩子接收什么。孩子自律和独立性的形成也因为父母的教育有关。
(3)影响孩子面对这个社会的态度,人际关系,做事原则。
父母的榜样作用很大,他们会教会孩子怎么对待与人相处的能力,做事的态度和做法,父母是否经常在孩子面前抱怨社会,抱怨社会不公平。也是会影响孩子对社会的看法。
(4)影响孩子的做事的能量。
孩子一生最大的能量来源是家庭,当我们在工作中不如意,可以回家从父母哪里获得一些能量,回到单位后工作热情和态度也会改变。如果父母关系不好,子女也不愿意回家。
(5)影响孩子的婚姻。夫妻关系,子女教育。
孩子小时候是否有足够的关爱,看见父亲对母亲的态度和方式,之间影响他们的婚姻关系。缺失父母某一个关爱,结婚以后,需要在婚姻对方身上找到父母的爱,这样婚姻不容易幸福,例如单亲家庭的孩子,婚姻总是不顺畅。
(6)影响孩子对父母的感情。孩子从小是否被打骂,是否送寄宿学校,直接影响对父母的看法,也没有办法从心里亲近父母。脾气也会很暴躁,敌视亲人。溺爱的孩子和长不大的巨婴也会用错误的方式对待父母。
(7)影响未来引领下一代的信念和原则。有的孩子长大成人,也没有学习家庭教育,照搬原来父母对孩子的做法,错误理解他们下一代的表现,走老路去养育孩子,加上自己走过的经历去教育孩子,成功的机会也大打折扣。
所以说原生家庭对一个孩子的培养有很大影响,只有通过学习家庭教育的理念,提升做父母的年轻人的智慧和能力,才能改变这种现状,不让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重演,才能改变家族的命运。
希望这样的回答让你满意。你的关注,转载和评论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谢邀请。原生家庭对孩子可以有一生的影响。纵观目前诸多偷盗、抢劫、杀人和自杀的报道,深究其原因,与原生家庭的教养有一定的关系。
研究犯罪心理学的李玫瑾教授曾说,孩子六岁之前,父母要帮助孩子克服任性的问题,就是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家长要予以制止和引导,既不能打骂,又不能不管不顾,在孩子撒泼地大哭没了力气之后,再进行积极沟通,讲不满足他的道理;也可以在三次合理要求后满足一次,这样既让孩子不能任性,又立了规矩,还养成了与家长沟通后可获得满足的习惯。有了规矩意识,孩子以后就不会轻易去犯错;养成愿意与家长沟通的习惯,孩子的许多事情家长都掌握,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可以随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在现实中能这样做的父母又有多少呢?独子的家庭,很多是孩子要什么,给什么,甚至孩子不需要的东西也买回来一大堆,极尽满足,唯恐不周。没有节制的满足,养成孩子任性、懒惰、自私和贪婪的个性。
李玫瑾教授的研究成果认为,孩子12岁之前,还要帮助其克服自私、养成能够忍耐的习惯和经受挫折的锻炼。在这个年龄段没养成这些好习惯,到了青春期,家长再去管教孩子的不良行为,恐怕比较难。孩子不自私,就能够尊重别人,可以为别人着想,将来在社会上与人相处就会比较融洽;孩子从小能够忍耐一些东西,比如,真想吃的东西,让其过一段时间再吃,而不是马上吃到,可以告知孩子,过一段时间再吃,可以得到更多,这样来训练,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耐力,抵制诱惑,将来无论他的学习、工作或者做事情都会比较持久,相信任何事情都不会一蹴而就,抵制了当前的诱惑,将来可以得到更多。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