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历史上有哪些有名的临终遗言?
遗言,临终,他的历史上有哪些有名的临终遗言?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第二层意思是也好。我反正无后,把帝位还给你也是命运的安排。
第三层意思是好狠。我尊你为太上皇,你废我为王就算了,居然叫人杀我,这大约是朱祁钰死于宦官蒋安之手前最想表达的意思。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一一刘少奇
临终时的最后一句话:“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对人民的殷殷希望,对祖国的耿耿忠诚!崔促人们奋进,激励我们向前。
伟大的刘少奇主席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自横刀向天笑,留去肝胆两昆仑。
一一谭嗣同。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临终遗言是否著名,其实不重要,遗言能够流传下来的故人,都是有故事的人。中国从古至今,有故事的人很多,为故人讳;事情就不多说,但是有关遗言典故还是可以一谈的。
一,关于慈禧的遗言
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月二十二日,中南海仪鸾殿,时年74岁;统治国家达48年的慈禧生命进入倒计时,“人之将死 其言也善,”生前的宫斗场景如漫天的雪片,零碎的记忆在恍惚中闪现......
慈禧破坏祖制而垂帘听政,把列祖列宗不得重用太监、更不允许他们参政干政的祖训抛弃于昆明湖中,重用安德海、李莲英等太监,导致他们在朝中作威作福、胡作非为。在即将见列祖列宗于地下之际,如何面对先帝;这是慈禧至死耿耿于怀的一桩心事。
于是留下遗言:“以后勿再使妇人预闻国政,此与本朝家法有违;尤须严防不得令太监擅权,明末之事可为殷鉴。”
二年多以后,大清逊位。
二,关于同盟会女杰方君瑛的遗言
大家可能印象比较模糊的一位同盟会女杰,她的名气当然逊于鉴湖女侠秋瑾。但是,与她共同战斗、交往的人都不简单,甚至大名鼎鼎。
在网上查阅其生平事迹,我发现与事实有极大的不实之处。比如,网络上几乎众口一词的说方君瑛与汪精卫谈恋爱,在卿卿我我中被强横的陈壁君抓了现场,并对方君瑛加以污辱,于是方君瑛半夜投环自尽。
这实际上是以讹传讹,这样对待一位投身于清末民初时期的革命者来说,是不公平的。
方君瑛的小弟弟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方声洞,大弟弟是方声涛,曾任孙中山的卫戍总司令。而方君瑛则是在党(国民党)内担任的暗杀部部长。孙中山先生以及胡汉民、朱执信都十分器重她。
方君瑛,字润如,福建侯官县人,清光绪十年(1884)生于福州。这是一个大家庭,她排行第七,下面是两个弟弟。她加入同盟会是由其弟方声涛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介绍的。
她的悲剧有一部份是婚姻造成的。幼时由父母包办的,未婚夫直到双方都到日本留学才见面的。她的未婚夫是以后大名鼎鼎的王学某,以后长期从事中国作家左冀联盟领导人工作,(可以百度)。双方并没有一见钟情,王学某听到秋瑾死讯后,对方君瑛的工作十分不满,认为很危险。而方君瑛认为王学某说话粗鲁,满口的秽语荤言,毫无文人气质。
(左一汪精卫,中间是方君瑛和自己的寡嫂曾醒,最右为陈壁君。摄于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落成之际。)
宣统元年(1909)春夏,应王学某家中父母之命,俩人在日本成亲。洞房花烛夜,王学某这个粗卑之人,故态复萌,口不择言,惹恼了方君瑛。原来王学某见方君瑛在床上以被蒙面,面壁而卧,于是扳她的肩膀说:“嘿嘿,和妳说话。”方君瑛仍不出声。
王学某第二句话如冰砣砣般的甩出来:“妳不说话是不是那年在杭州被强盗.....?”
方君瑛以前就听过他的疯言疯语,哪知在这合卺良宵,粗劣之话又再出现,岂不败兴?一怒之下,掀被而起,甩门而去,誓不相见。
因为题目所限,所以以后方君瑛的事迹就此一笔带过。但是,由于弟弟的牺牲,汪精卫的被捕,(她作为暗杀部部长,参与剌杀载沣的炸弹制作和运输)加上自己婚姻的破裂,目睹北洋政府仍然腐败无能,这个忧郁型的女人不幸又遇车祸,脑袋受伤,于是产生幻觉、幻听等精神障碍现象,再加上六弟(孙中山的卫戍部队总司令)方声涛染上大烟瘾,方声洞以身殉国,不禁悲从中来。
自己也是四十岁的人了,加上王学某的不断纠缠,终于在一片幻想和幻觉中,服毒自尽。
留下遗言两纸。当时的记者郑晓云亲自见到,文为:
国危累卵,民苦倒悬,而同志犹多泄沓弗振,社会尤腐败至极,自恨力不能济,只有死耳!
另外一纸则涉及其经手债务,嘱其家人知晓,原件在方声涛夫人处,文为:
君瑛之死,乃出于自願,非他人所迫也。(以下略)
方君瑛死时,蔡孑民(元培)、张溥泉(继)等党内大佬都在上海,亲吊唁其丧。
汪精卫时在广州筹备组党事宜,到达上海后,曾到君瑛停榇之处哭奠如仪,并在挽联上写下:“深情如姐弟”之语。
结语
本文有点偏题了,是缘于网络的以讹传讹,所以比较祥细的对这位可以比肩秋瑾女士的同盟会员作了一个所留遗嘱的前后经历交待,也算是奉献一点尊敬老前辈的心意。
本文参考书目《古春风楼琐记》作家出版社出版
上一篇:历史上都有哪些学生比老师厉害?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