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七月半为什么被称为鬼节?当天需要注意什么?
祭祀,兄弟,中元节七月半为什么被称为鬼节?当天需要注意什么?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问题补充: 经常听我妈说七月半,总感觉毛骨悚然,不知道为什么七月半被称为鬼节?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七月半为何被称为鬼节,鬼节当天有三点要注意,别不当回事!农历七月的盛事,非鬼节莫属了,我们广西基本上在七夕过后,便开始谋划着如何过节,比如时间的分配,祭祀品的准备等等,我们这边对这个节日颇为重视,因为广西少数民族颇多,节日开始的时间并不统一,有的从十三过到十六,有的只是过十五这一天,这都说明了大家对这节日有很大的积极性。这个节日被称为鬼节是有来由的,老邪来说说七月半。
七月半被称为鬼节的原因
鬼节有各种传说,总结起来就是地府会在七月半之时敞开大门,让那些逝去的人有机会回到阳间和家人团聚。我国有数千年历史,大家很尊重传统的东西,当鬼节的说法形成一种传统的时候,就会被大家重视起来了,于是每到这个节日便会很热闹。在我看来,鬼节和丰收有关,农村七月半正值丰收时节,应当大大庆祝一番。
光光是人庆祝还不够,过节避免不了要祭祀,丰收是一件大事,就该把祭祀做得规模比往常要大,所以就有各种做法了。
在鬼节这个节日里,人们吃鸭子,条件好的话,鸡鸭鹅通通上,然后烧纸钱,放小船或是花灯等等,十分热闹。
鬼节当天有三点要注意
第一,烧纸的地方要讲究。鬼节免不了要烧纸,一般烧纸的地方就是在自己家门口,或者是村里的祭祀台前面,范围大点的就是自家附近。大家会认为那一天阴气重,要是跑到很远的地方,就显得不太安全了,有可能给自己带来厄运,从另外的角度说就是不文明,祭祀的那些东西若是贸然出现在路边或是林子间,可能会给人带来恐慌。
第二,祭祀要赶在天黑前。因为那一天晚上不会有太多人出门游玩,农村多是一片静悄悄之景,祭祀得太晚,可能会因为烧得太仓促或是不注意而引起火灾,出现事故又不易被人发现,后果很严重。祭祀太晚,祖宗们也就赶不到家了。
第三,千万不要玩水。阴和阳相对,按照鬼节的说法,人和陆地属于阳,而那些老祖宗们和水就属于阴了,它们吃完饭(也就是祭祀过后)了就顺着水路回家,在我老家河池地区,会做一些小船,把烧的纸绑在船上,这就相当于是送他们回家了,此时人就不要到水里了,不吉利。那时候河里有很多小船,要是有人去玩水或是游泳,就有可能撞击到那些船,从而产生危险。在七月半那几天里,我们村的小孩都是不去河里玩的。
于我而言,中元节就是团圆的日子,不管工作多忙,都要回家陪陪家人,这或许就是中元节延续下来的真正意义吧!当然,祭祀少不了,这也是一种传统,过去那么多年,鬼节依旧热闹,但在这一天也要多注意一些细节,上面我分享的三点或许对大家有帮助。你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留言评论吧!关注【桂北老邪】,了解更多农村文化!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七月半是纪念故去的人的日子,俗称鬼节。当然那天最好不出门,因为是鬼出门的日子。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为何鬼节在七月了?五行之气在一年中会经历生、盛、亡三个过程。
道家经典《淮南子》记载:“水生于申,壮于子,死于辰,三辰皆水也。”
更清楚些即水受气于巳、生于申、旺于子、病于寅、死于卯、墓于辰也。
人死为阴,水在五行之中为太阴,《春秋繁露·官制象天》载:“是故春者,少阳之选也;夏者,太阳之选也;秋者,少阴之选也;冬者,太阴之选也。”
太阴之气最旺之时为十一月,既子月,夏出太阳之气起,故阴气断绝,此为三月,既农历三月。所以清明节后老祖宗要在阴宅里住了,我们清明节扫墓,习惯是给先人们把阴宅修整好,习惯是早早去的扫墓,讲究的是要到墓前。且也因清明后三月之后到七月(申月)阴气逐渐断绝,故世人不祭祀先人。
而七月之时阴始生,故称七月鬼门开,而此时孤魂野鬼忍饥挨饿很久了,故佛道会给饿鬼施食。这时候我们习俗就不像清明时了,在河边在路口就可以祭祀。七月之时鬼门开,鬼门开后先人们不一定在阴宅之中。
七月十五于佛、道有所不同:
佛教为“盂兰盆会”
从佛教来说,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在各地寺院所举行的法会,简称为“盂兰盆会”。这“盂兰”翻译为“解倒悬”是极苦的意思。倒悬是因为子孙绝嗣或者别的原因不再祭祀祖先,祖先不得祭,死后倒悬。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孤魂野鬼(并不确切,其实是我们分的更细)。这是一种比喻,是人死后堕落于三恶道中,如饿鬼道中的众生,腹大如鼓,喉细如针,饥饿难堪,如被倒悬着一样,极为痛苦。“盆”是盛载食物的容器,就是说:用这盆器盛着各种珍贵百味美食,恭敬奉献佛僧,承仗三宝不可思议福田之力以解救其“倒悬”之痛苦。所以称为“盂兰盆会”,也就是为解救先亡倒悬之苦,而盛设种种供养,奉施三宝之法会。
《佛说盂兰盆经》在西晋时由竺法护译出后,因强调藉由供养十方自恣僧,以报答双亲养育之恩,乃至度脱七世父母的思想,与中国崇尚孝道的伦理传统相符,因此中国历代帝王的提倡而盛行不衰。
我国最早行盂兰盆会,传说是在梁武帝时代,据《佛祖统纪》卷三十七载:‘大同四年,帝幸同泰寺设盂兰盆斋。’《释氏六帖》也记载有:梁武帝每逢七月十五日,即以盆施诸寺。自此以后,蔚成风气,历代帝王臣民多遵佛制,兴盂兰盆会,以报答父母、祖先恩德。如唐朝代宗、德宗等,都曾亲设盂兰盆供,代宗还将过去施盆于寺的仪式改设于宫内道场,并设高祖以下七圣位,将帝名于巨幡上,从太庙迎入内道场中。此外,《法苑珠林》载:国家大寺,如长安西明寺、慈恩寺等,每年送盆献供种种杂物及举盆音乐人等,并有送盆官人,来者不一;而信众献盆供者亦多。可知唐代朝廷和民间对于盂兰盆供是相当的重视。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