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古代中国真拉得出百万大军吗?
秦国,民夫,规模古代中国真拉得出百万大军吗?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问题补充: 史书中中国古代战争动不动就几十万上百万的军队,从当时的生产力、人口等因素来看,真的能拉出百万军队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老百姓生活困难和国家层面农业效率提升是两码事,如果商鞅改制没有提升农业系统,国家层面的资源消耗说不过去,老百姓的生活困顿一种初始状态,国家通过税收和政策限制压低百姓的生活水平和出路,迫使他们加入国家系统,而一旦老百姓加入这套耕地砍人的系统,生活反而会提升许多,如果仅仅是降低生活水平,秦国的人口应该是减少,而不是逐渐增多。
第一,战国时期铁器、牛等牲畜开始在农耕中普及,生产能力较春秋大为增强。第二,废井田开阡陌,制度上与实际物质上的提升。第三,你忽略了粮草的储存。
睡虎地出土的《云梦秦简·仓律》:“入禾仓,万石一积而比黎之为户.……栋阳二万石一积,咸阳十万石一积,其出入禾,增积如律令”。在巴蜀、汉中等地也有类似的大粮仓。同时,为保证秦骑兵的马草供应,秦还有许多刍稿仓库,这在史籍及《云梦秦简》中多有记载。从而保证了秦军的粮草供应。由于秦的粮秣积贮丰裕,至刘邦灭秦、进军霸上,秦朝粮仓内仍有许多积粮。《史记·高帝本记》:“汉元年冬十月,沛公至霸上,……秦民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享军士,沛公让不受.曰:‘仓粟多,不欲废民’.”据考,此仓即秦之霸上仓。
第四,交通运输,云梦秦简中已有专门的车、马运输机构的记载,法度严苛。且战国时期彼两条河水尚深,可以通船槽运。
并不是无法补给,而是40万军队数量太庞大,根本养不起这么多兵。先秦所说的40万军队大部分是从事保障的非战斗人员,战斗人员只有不足1/10,否则后勤是个天文数字。史书上记载刘邦他爹其实是一条龙,你知道这是史书在说谎,因为龙不可能存在,这违反客观规律。同样的,你说就地解决,自带干粮也是违反客观规律的。因为不管你用什么形式运粮,人口是一定的,每亩地的粮食产出是一定的,后勤的损耗是一定的。这是客观事实。
兵马俑的部分复原图
从图中可以看到战争所需要的军事物资不是只有粮食和草料,还需要:军服,武器等等
我们打个比方:比如,史书上要是写长平之战死了十亿人,你肯定觉得撒谎,你不用查史料也知道,这不可能,这跟当时的人口总数相违背,当时的粮食产出也不可能支撑这么多人。所以,哪怕司马迁他老人家,在史记最后,再怎么强调自己写的是真的,你也不会相信,我要是跟你说,不信史料信什么,长平之战就是死了十亿人,你会觉得我在撒谎。从这个方面来看待长平之战的。当时的科技水平,每亩地的粮食产出,人口总数是一定的,那么就完全可以从这些因素中推断出一个国家可以支撑的军队总数的上限。超过这个上限就已经不可能了。
战时为兵,不战为农。不是说兵民结合能提高粮食产量,是指节约用以农耕的人力资源成本,将全国的青壮农夫在农闲时编为战斗员训练作战,还不明白吗?中国科学院李根蟠教授同样在《从银雀山竹书《田法》看战国亩产和生产率》中提出了相似观点:战国时期秦国的亩产较春秋大有突破,虽然同样授田百亩,每个农户却必须完成相当于春秋时代农户约24倍的耕作任务。我开始讲得很清楚,长平前线40w参战人员,不可能,但秦全国维持的战斗兵员,即除去公务、后勤的役夫所剩的青壮男子,约40-50w,如同李文岚学者所说的一致。
杜牧曰:古者一夫田一顷。夫九顷之地,中心一顷,凿井树庐,八家居之,是为井田。怠,疲也。言七十万家奉十万之师,转输疲於道路也。
张预曰:井田之法,八家为邻,一家从军,七家奉之。兴兵十万,则辍耕作者七十万家也。
所说的呢,明显指的是井田制,那我们就应该看看井田制的时间了,井田制,存在在什么时候,商周时期,到春秋前,就已经瓦解,战国时期更是封建自耕农经济完全确立,这两个生产水平差的远,奴隶制和封建制的差别,如果不能理解,参考一下封建制进入资本制,参考:生产力的提升无疑是巨大的,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五口之家治百亩之田,完全是两个概念。
后勤不仅包括粮草,还有马匹,武器,护具这些东西,而且以秦国对质量的严苛来看,要完成这样的战争准备着实是很烧钱的。武器,护具,马匹这些东西都绝不是说非得在战争时期去生产的,不能把这些东西默认当成在战争时去完成,而实际上,这样的工作,根本不可能在战争时去做,而是在战争前就准备好了的,不能算在兵力里面。
在秦国种粮食是一条出路,但是很苦很累,也没有什么政治地位。当然大地主入粟封爵是没问题的,普通老百姓的收成只能维生,很难有这个机会。参军虽然危险,但是却能摆脱世代为农的身份,全家享受国家俸禄,所以值得一搏。
军事物资需要生产,例如:箭
秦国通过战争扶植出一批军功集团,军人通过战争获得大量土地,成为大地主。这种激励措施虽然有效,但却是畸形、不可持续的。秦国的胜利就是他国的灭顶之灾,是零和游戏。当无敌可杀时,人们的社会上升渠道在哪里?社会发展也走到了尽头。各国的常备兵和征发来的兵主要是农民。正是因为当时战争的频繁和动员人数的庞大,影响了生产。
所以《墨子·耕柱》说:“今大国之攻小国也,攻者,农夫不得耕,妇人不得织,以守为事;攻人者,亦农夫不得耕,妇人不得织,以攻为事。”当时的军队,除以农民为主外,还有奴隶参与一些后勤工作,称作“厮徒”、“负养”。魏国有“厮徒十万”(《战国策·魏策一》),韩国军队包括“厮徒”、“负养”在内计有三十万之多(《战国策·韩策一》)。
为什么先秦的兵力不是战斗人员数量?
如果按照孙子提出的1:20的比例计算,一国出兵40万则意味着要动员800万人以上,先秦没有一个国家能供养的起,在经济学上这是一个极其荒诞的数据。但如果这40万人是士兵+后勤百姓的总和,用40除以20就会得出2万兵力的规模,这个数量就很合理了。在800万和2万之间,你的理性会更倾向于谁?所以战国所号称的出兵数量更合理的解释是全部动员人数,而不是战斗人员的数量。军队每天前进40公里应该是不可能的,欧洲19世纪道路条件对比中国古代好到天上去了,当时算出来的数据是正规军队每天前进14英里,也就25公里。每天前进40公里的前提是只带随身粮,没有任何车辆。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