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清朝发生了什么事情,让人口暴涨?
士绅,清朝,人口清朝发生了什么事情,让人口暴涨?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清朝发生了什么事情,让人口暴涨?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据相关学者估计,明朝初期造册登记的赋田约有857万顷,但是经过地主豪强的兼并和投献,至弘治十五年时,明朝在册的赋田居然只剩下422万顷,比原先足足减少了一半多!而这里面的很多土地,就是被百姓们投献给了士绅们。“一邑之中,有田者十一,无田者十九。”
大量土地和财富向官僚阶级聚集,明朝政府财政收入自然就严重缩水,人口数量也锐减(记录在册的,不算隐户)。
有钱的士绅们有的是方法逃税漏税,普通老百姓们却没啥办法,只能不断承受税赋和摊派。比如明末时为了消灭后金,朝廷连年加饷,其国内又因为小冰河时代,灾祸连连,最后负担大部分都压到了小民的身上(辽响本身不多,但无奈杂税太多,腐败官员也上下其手),自耕农被迫大量破产,土地被豪强兼并,地主士绅们还将税赋压力转移到自己的佃户身上,最后破产的农民不知凡凡,成为了农民起义军的最重要来源,战争、隐户等影响下,明朝的人口数量锐减。
当雍正时期,清朝也开始面临经济问题之时,雍正皇帝便开始从士绅身上割肉,推行摊丁入亩,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
所谓的摊丁入亩,又称作摊丁入地、地丁合一,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赋役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清朝政府从“一条鞭法”等政策中吸取精华,将历代相沿的丁银(即人头税)并入田赋征收,废除了中国两千多年人头税(丁税),等于是丁税都从田里出,田多多交,田少少交,没田不交。
而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此政策是指官员地主(士绅阶层)也必须缴纳赋税,与百姓一同,这等于是废除官员、地主士绅们的免税特权。
雍正皇帝用了极大的耐心和决心推行这些政策,不惜用个人权威压制天下,在其推行下,大量的隐户被重新记录在册,再加上各种新作物的推广和繁荣,清朝的人口爆炸就自然而然的出现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雍正皇帝创立的“摊丁入亩”制度,这一制度的建立,把以前按家庭人口收税的制度,改为按土地的多少收税,这就一下子解开了限制人口增长的一条绳索。
苞米等高产农作物的大面积种植,使粮食产量大增,为人口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人口暴涨成为可能!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清朝人口急速增加是在康雍乾时期,特别是雍正以后后,人口出现了暴增。
据统计,清朝从1600年到1766年,人口从1亿2000万增加到了2亿;1766年到1812年,人口增加到了3.5亿。
个人认为,有几点影响因素:
第一是社会长期稳定;
第二是社会政策引导;
第三是农作物和生产方式改良。
分别来说:
第一,社会长期稳定: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基本保持社会稳定,长达百年,有利于人民繁衍生息。国家政权稳定,同时通过满蒙联姻,对西藏的怀柔等,使得清朝基本消除了外部忧患。除了西北之外,不用过多对外作战,不用内部平叛,就不用大量征兵,普通百姓可以把心思放在生产生活上,自然而然有助于人口的生育和增加。
第二,社会政策引导:这里边最核心的就是实行的税收制度改革,康熙皇帝实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政策,雍正皇帝推行摊丁入亩,废除了实行两千多年的人头税(丁税)。这使得劳动者有了较大的人身自由,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经济负担,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口快速增长。
第三,农作物和生产方式改良:清朝时期,来自美洲的番薯和玉米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成为重要的粮食作物。根据历史记载,玉米和番薯虽然在清朝种植面积不大,但却极大改变了土地产量。这两大作物可以在山区进行种植,使得更多的荒地可以被利用,因此活下来的人会更多。
上一篇:一年开多少公里才适合买电车?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