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改稻为桑”的国策是如何被推翻的?
嘉靖,皇帝,明朝“改稻为桑”的国策是如何被推翻的?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问题补充: 如题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民以食为天,是人生主要生产的粮食,改稻为桑是人们穿的绸缎,若发展穿的,人的温饱如何充足,一个是主要的,一个是次要的,且推翻种桑,以粮为纲!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种桑是为了衣服绫罗绸缎,种稻民以食为天。各种行业发展都有限度,次要矛盾必须让位于主要矛盾。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改道为桑……,作为一国之君,凭着自己脑筋一热乎,那肯定是行不通的,这就像一个当家人一样,那不是你自己,如何为人民谋幸福?从历史,君主治理国家,都有不同的方法。
不管你怎么治理,就有一个硬道理,人民穿衣吃饭的问题,人民丰衣足食,国家就会太平。作为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不可缺少的食物,天下美景再好看,老百姓没有粮食吃,那就会出大问题。一个人你想干任何事情,必须先吃饱肚子,这是客观存在的必要条件,抓不住粮食这一环,任何事情无从谈起。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大革命时期,《以粮为纲全面发展》。退林还耕,牧殖发展》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不是我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如果大家熟读《明史》,那么大家一定知道发生在嘉靖年间的国策:改稻为桑。下面,我们就来通过改稻为桑了解一下,嘉靖时期朝政失衡的原因:嘉靖年间,严嵩击败原内阁首辅夏言成为新任内阁首辅,严嵩老谋深算并且懂得青词。再加上严嵩深谙嘉靖皇帝的心理,所以大明朝长期被严嵩父子把持。而大明朝改稻为桑的前提原因很简单:亏空,从表面上看是由于嘉靖皇帝大肆修建道馆和各部门的开支。但实际上却是以严嵩一派为代表的大明朝层层盘剥、处处榨取的结果。整个大明朝一年超支就达上百万两,拆东墙补西墙的结果就是大明朝四处漏水,灾情无法赈、社会的怨气无法平息。所以,嘉靖皇帝就想以改稻为桑来缓解亏空,但是对于严党来说意义却有两个:1.有了继续盘剥、榨取的机会2.通过改稻为桑来掩盖以前留下的罪行。
而对于嘉靖皇帝醉心修道对大明朝的现状一无所知,因此从一开始,这场改稻为桑就是一场被利用的阴谋。果然,刚一开始,严世蕃及其手下就以改稻为桑来贱买和吞并农民的土地。而且,更是与倭寇相互勾结,整个浙江被弄得人心惶惶。
更为恐怖的是,严世蕃为了贱买土地而故意给手下授意开堤掘坝,致使九个县的农田被大水吞没。另一方面,为了弥补财政亏空,嘉靖皇帝近乎疯狂,所以致使浙江百姓纷纷铤而走险。最终,改稻为桑不但没能解决亏空问题,而且还使得浙江民怨沸腾,最终成为嘉靖一生中最大的败笔。
一、脱离现实的认知
首先,我们要知道一个问题:嘉靖皇帝对大明朝认知的来源主要是大臣的奏疏,而这些奏疏很明显都是有选择性的。一个是讲自己能讲的,另一个是讲嘉靖皇帝喜欢听的,所以缺乏现实基础的改稻为桑自然是幼稚的。看似桑蚕的收益比稻田高,看似这是一个满盘皆赢的策略,但一个皇帝如果没有前瞻性,只局限于认知和自己的思维来考虑问题,那么他终究是失败的。
但嘉靖皇帝毕竟是从古至今最聪明的皇帝,他也知道大臣的心思,所以安排吕芳等人秘密监视和视察民情。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他忘了人是要看势的。当严嵩弱小的时候,他们可能会如实禀报,可是当严嵩强盛或者与自己有利益关系呢?那么,在他们相互勾结里,嘉靖得到的现实也是虚假的。而如果揭露,那么沈炼就是一个最好的典型。
二、理论与现实的脱轨
其实我们纵观古今,凡是讲求帝王权术均衡的,几乎没有不翻车的。当然嘉靖毕竟和其他皇帝不一样,他不是没有能力治理国家而用权术。他只是为了能够更好的修道、炼丹,这是一个把皇帝当兼职的皇帝。
但毫无疑问,嘉靖还是翻车了。在海瑞的《治安疏》里,虽然怠政等有待考证,毕竟嘉靖都是白天修道然后晚上批奏折。或者,一些无关紧要的交内阁直接批阅,但我们要认清一个现实:海瑞对于现状的评述和对于嘉靖皇帝的过失却是真实的。
上一篇:感染者好了能不能照顾阳性家人?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