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人类发展至今,第一个人怎么能听懂外语?
语言,外语,商人人类发展至今,第一个人怎么能听懂外语?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问题补充: 人类从进化到现在,几千年历史,随着社会不会的发展,出国旅游,留学,经商的人越来越多,能说外语,会写外语的人也不少,那么第一个人是怎么听懂外语的?(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外语”,指的是绝对意义上的外语,除了本国人或本族人外没有任何人懂这门语言,本国人或本族人也完全不懂任何其它语言。
“学会”,指的是从完全不懂,在不借助任何教材(因为根本没有)或翻译接力(因为双方没有都会说的第三种语言)的情况下,达到熟练使用的程度。
以下是几个比较站得住脚的猜测,但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三个事实作为讨论的前提:
1. 这个学会的过程很可能涉及到不止一个人,也并非一蹴而就。
2. 可能有多个人通过不同的方式和途径同时作为“第一个人”掌握了这种外语。
3. 大部分的主流语言间的传播是存在双方都会说的第三种语言的,第一个掌握法语的意大利人极有可能是通过拉丁语作为桥梁(翻译接力)来学习,这种情况不在讨论范围内。
猜测一:商人
当一个商人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时,他眼前的所有人都是赤裸裸的挣钱机会,即便完全不懂对方的语言,商人也肯定会找到办法向这些潜在的客户表达自己的商品有多么好,为什么一定要买,以及该付多少钱,最后达成交易。
与客户建立首次关系后,商人觉得自己还能捣鼓很多商品卖给这些人,持续不断的在这片新市场上挣钱,于是他决定要学会客户的语言,以进行更有效的沟通。这个学习的过程对于他来说缓慢而痛苦,但每次想到挣钱,他就能重新燃起无限的学习动力,人类的原始欲望不断驱动着他。
商人唯一的学习方法,是最原始的沉浸式外语学习法(Immersion language learning)——把自己放入一个完全陌生的外语环境中,让环境逼自己去适应新的语言。
但在真正开始沉浸式的学习前,他还需要打下更原始的基础,简单来说就是:名词靠手指,动词和形容词靠比划。
下面以“这是苹果,它很好吃,我很喜欢”这句话为例,想象一下这个过程。(假设商人和客户分别是古代英国人和古代中国人)
商人拿起苹果放在客户面前,手指着苹果,投去一个略带疑问的眼神,客户明白商人是在问这是什么,于是用中文说“苹果”,商人也模仿着说“苹果”,语调上扬确认自己说得对不对,客户点点头,再次说“苹果”,商人也跟着重复了几次,然后高兴的切换到英文,说“apple”,客户懵了几秒,然后跟着说出“apple”这个人生中的第一个英文单词,并重复了几次。如此这般,两边都知道了那个圆圆红红的东西在各自的语言里分别叫“苹果”,和“apple”。
剩下的形容词和动词,与名词相比,更容易通过比划来帮助理解,因为不管什么语言都要表达人类共有的动作和感受。还是以苹果为例,形容词“好吃”,和动词“喜欢”,都可以用动作和表情来比划,过程比学习“苹果”这个名词简单的多,具体大家自行脑补。
这样的过程重复N次后,商人终于有了足够的语言基础——比如一百个最常用的词汇,从这时起,他的学习效率会大大提升,过程也不再那么痛苦,接下来他可以开始真正的沉浸式外语学习了。
然而,哪怕是历史里无人记载的小事,也往往充满波折。能远离家乡到未知国度做生意的人,多半已经不年轻了,学外语对他们而言绝不是普通的挑战,再加上只能使用最原始的学习方法,他们很可能在临死前还没法达到掌握的程度。于是,商人将自己的半吊子外语传给子女,继承家业的年轻人带着父辈当初没有的基础继续学习,最终“学会”了这门外语。这大概更接近历史的真相。
猜测二:早期航海队与传教士
相比于商人,这两种人群学习外语的动机略有不同:商人是为了挣钱,航海队和传教士则是为了征服和传教(精神征服)。然而即便有此不同,三者的学习动力都同样强烈,所使用的学习方法也一定都是原始的沉浸式学习法,因为他们根本没有其它选择。
猜测三:走丢的孩子
一个孩子走丢,或者被人遗弃,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被人收养,从而自然而然的学会了当地的语言——虽然几率较小,但如果真的发生这样的“意外”,那这个孩子就极有可能成为这两个国家或部族中的第一个双语使用者。原因很简单,孩子学习语言,比成年人成功率高得多。
面对绝对的外语,孩子和商人,航海队,以及传教士一样,都使用沉浸式学习法,不同的是,后三者是别无选择,孩子则是自然而然,事半功倍。
如果把陌生的语言环境比作水,那么沉浸在其中的孩子就像是一块蓬松的海绵,而成年人大概是一块木头,都能吸收,但效率相差悬殊。
当然,历史上经历过这样意外的孩子可能有几千个,其中并不是每个孩子在进入陌生世界时都还在语言学习的黄金期,有些孩子甚至可能还没掌握自己的语言,还可能有些孩子学会了外语后并没有机会回到家乡。但历史是个大筛子,不管多少人错过,留下的哪怕只有一个,就会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猜测四:跨族婚姻
这是最有趣的一种猜测。
来自两个地方的一男一女,虽然说着两种完全无法理解的语言,却因为种种原因结婚了——可能是一时乱性将错就错,也可能是跨越地域的一见钟情。无论如何,他们结婚并生下了孩子(或者生下了孩子然后结婚)。在之后的人生里,夫妻二人无法让当初的冲动和激情持续,最终选择了分开,孩子有时在妈妈身边,有时在爸爸身边,久而久之,孩子掌握了两边的语言~ 好了我编不下去了~
历史很大很大,无论如何,这种可能性都是存在的。。。
我们很幸运,除了极个别的冷门语言外,大部分的外语都已经有成熟的学习资源。我们不需要像历史上的“第一人”那样用原始的方法学习外语。沉浸式对我们而言,只是一种辅助,而不是唯一的选择。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外语翻译有“音译”有“意译”意译就是同时拿出一个东西告诉对方各自的叫法,音译多用于人名
上一篇:带走李铁能成就国足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