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俗话说“耕牛出门卧,必然有灾祸”,有道理吗?您听到过这事吗?
耕牛,灾祸,俗语俗话说“耕牛出门卧,必然有灾祸”,有道理吗?您听到过这事吗?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俗话说“耕牛出门卧,必然有灾祸”,有道理吗?您听到过这事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俗语多是老一辈在日常生活中的总结,有的很有道理,有的却是根据所发生所遇到的一些事的总结,但俗语并非真理,只能告诉人们曾经有过这样的情况出现,提示后能够注意一些细节问题。俗话说“耕牛出门卧,必然有灾祸”,人们为何这么说呢?有没有道理?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
耕牛是以前农耕时代的主要生产力,一些重体力劳动在人力不可为的情况下,全靠耕牛来帮助,比如耕田、用车拉东西、磨面等。耕牛出门就是代表耕牛工作,如果耕牛出门卧,就是说耕牛出门干活时不想干而卧下休息。老人们认为,这是一种预兆,不吉利。在很大程度上会有事情发生而引来灾祸,这样的说法虽然不科学,但小编却的确见到过这样的事。
这事发生在土地承包到户初期的八十年代,有一街坊家中饲养有一头大黄牛,平常很听话的。可这街坊在吃过午饭后,使用这头黄牛去耕田,出门不久,没走到村外就在另一户人家门口卧了下来,也许是由于中午让他干活太累,无论怎么吆喝就是不动。
急的主人拿起棍棒抽打,这黄牛就是无动力于衷,当时记得围观了好多人看笑话,可无论如何,黄牛卧下就是不起来,主人家是又打又骂,围观的人也越来越多。谁料,正在多人议论围观之际,黄牛忽然站起,直朝所停下的胡同口狂奔,事也凑巧,另一户人家的老太太刚拄着拐杖走出门口,这一下让黄牛撞翻在地,也因此送进医院,被珍断骨折,至使一病在床。也因此花了很多钱最后两家闹的关系不和。
其实,这是一种巧合,但老人们却认为这是一种缘由,毕竟以前的人们都很迷信,村里老人们说,这叫“黄牛拦路”,将预示有不顺的事生。老人们认为,耕牛是人的好伙伴,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牛通人性,它能够“听得懂”人话,能够感知到危险的发生。牛出门卧下来就说明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这是给人类的一个警醒,要谨慎行事。如果任由自己草率行事,就会受到情绪的影响,进而引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至使祸事到来。
其实,动物也不可能有预知能力,牛出门卧肯定有它的原因,也许是工作太累,明知道出门是要干重活,想休整一下恢复体力,这做为一个劳动力来说,人们也要该理解,毕竟人与动物是需要和睦相处的。
如果完全说“耕牛出门卧,必然有灾祸”也是迷信,这主要就是告诉人们,事出必然有因,不要任自己的性子打骂动物,动物惹急了也会做出反常的事情来。
总之,一些事要多加考虑,不要全部随自己的性子来,说真地,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很多事情科学都无法解释,所以万事都要注意。很多俗语,我们当成故事听一些就好,没必要过于认真。不知您可听到过这样的俗语或遇到过这样的事?如果您听到或遇到这样事情是相信还是不相信呢?请留言评论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只听过: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君子居易俟命,小人才行险以为能侥幸,哪里有那么多的侥幸!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谈什么道理?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描述而已。
简单举个例子。你家是跑运输的,有那么一台赖以维生的货车。有一天,刚出门,车坏了。
灾祸不灾祸的,其实关键还是在于耕牛的价值。
不管是过去的俗话还是现在,耕牛算是价值不菲的。家里这么一个有价值的财产出了问题,就算谈不上灾祸,肯定也是一大打击。
又,民间倒是认准了“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家里干活的耕牛出毛病了,负面影响肯定很大,也说不准还会出点什么糟心事,再杜撰总结一下,也就“有灾祸”了。
这种话不叫“民间俗语”,而叫“屁嗑”。不是什么话都能标榜为“民间俗语”的。这种话顶多不过是穷苦人的牢骚。
我们总说动物比人类敏感,会感应到某些不良的情况——也不是100%的。动物的感觉是比人类强一点,但也有限,远没有人想象中那么敏锐。
大部分情况下,动物就算有什么奇怪的举动也谈不到预兆。
你这么想,你走到街上还没事这摸一下那碰一下呢,你看有那小伙子,正常走着走着忽然来个跳投动作,这预兆了什么?
动物跟人的情况差不多。很多时候,动物的奇怪举动就跟小伙子忽然来个跳投动作情况是一样的,没有道理可言。
别那么迷信。民间俗语,要记得打个九九折来听。过去不开化的老农说不出什么有道理的话,绝大多数都是迷信,都是胡扯,你去深究,你就掉坑里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动物是有灵性的,预感预知超乎常人的想象。如对地震,气象,瘟疫等都有特殊敏感。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只要留意,细心观察不难发现一些端倪,应及早采取防范措施,避免或减少损失。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