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什么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阴阳,术数,上古什么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或者我们可以把五术理解为,古人为了在“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恶劣自然环境中更好地生存,而创造出来的技术。
除了《山海经》的内容外,最早的五术应该还记载在《连山易》《归藏易》之中,只是并无流传于世的文本。《连山易》据传乃神农氏所作,看名称当时应仍处于狩猎时期的生活;《归藏易》为轩辕氏所作,可能此时已进入农业社会。两者与后世的《周易》合称“三易”。
易,日月,阴阳之道也。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如果不研究易,就无法真正了解中医,故有所谓的“不知易,不足以言知医”。
在《黄帝内经》中,多处均有相术的踪影。
如《灵枢·五变》记载,“颧骨者,骨之本也。颧大则骨大,颧小则骨小。颧小则夭也。”
如《灵枢·天年》曰,“使道隧以长,基墙高以方,通调营卫,三部三里起,骨高肉满,百岁乃得终”,是说长寿者的面相。
如《灵枢.五色》指出,“五色之见也,各出其色部。部骨陷者,必不免于病矣。其色部乘袭者,虽病甚,不死矣……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是谓五官。”
所以,古时的中医也深谙相术,才能通过四诊之一的“望”,来判断病人的先天禀赋和病情。这里讲到了“五色、五官”,还是五,古人实在太痴迷于这个数了。为什么呢?
五是一个幸运数字吗?非也,这就要讲到数的内容了。
在那之前,还需要讲讲五行的由来。
古代典籍仅有五经之一的《尚书》略有记载:“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而且,这里还把五行和五味对上了。古人又如何从两仪、四象衍生到五行的呢?
没有确切的来由,据说是一位战国著名的阴阳家驺衍提出来的。驺衍每到一个国家都大受欢迎,而且带了一大群人。孔子周游列国也带了一大群学生,可是有时连便饭都吃不到,而驺衍每到一个国家则是吃不完的宴会。可见他的影响有多大,或许就是因为划时代的“五行学说”,就像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一样。
水火金木土最开始只是“五材”,五种对古人生活最重要的自然素材。(放在今天可能就是,机电网车钱)《尚书》也有记载,“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是为人用”。
我猜测,五行学说的形成经历了很长的时间。在多年与“五材”朝夕相对的过程中,日久生情,哲学家充分发挥想象力,赋予“五材”更多的内涵,如同后人称梅兰竹菊为四君子。比如老子讲“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孙子则讲“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而某个为了探究自然奥秘,希望解释宇宙起源的哲学家,则以“五材”作为构建理论的基础元素——能被老百姓所理解,通俗易懂,又很符合“五材”的属性。当然,五行理论很丰富,不只是五材而已。
或许最开始是“四行”,水火金木,与四象、四方、四时都能匹配上。后面为了配合五方、五时,又把土加了进去。这种演变也很合理,大概是在进入农业社会后才有的领悟,因为我们人总是追寻远方、仰望星空,可能真的很难意识到脚下立足之地的重要性。无论如何,我推测慢慢就这样形成了“五行思想”。
五行相生,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生生不息。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一阴一阳之谓道,道之形式谓之法,规律体是为道体,而规律的具体形式无穷,法亦无穷,故万法归一。法于阴阳,即为法于道,法由阴阳而生。法,有发意。和者,达道。和为大,术数为小,道一之大为集多术数和。道为大象,其象理即是法于阴阳,其象数即是和于术数。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天地虚实万物成像,日月阴阳运行变化。道法自然规律体系,太极分化形成异性两极格局。两性合和通过时间变化无常,万物本身自然命运天数。长生不老要懂得阴阳之术,生命延续皆是阴阳结合之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一阴一阳之谓道,道之形式谓之法,规律体是为道体,而规律的具体形式无穷,法亦无穷,故万法归一。法于阴阳,即为法于道,法由阴阳而生。法,有发意。和者,达道。和为大,术数为小,道一之大为集多术数和。道为大象,其象理即是法于阴阳,其象数即是和于术数。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阴阳;道,规律。术数:根据规律制定的策略。法:遵从,效法。和:保持一致。
遵从于规律,坚持原则。
上一篇:把副业做成主业是种什么体验?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