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清朝时期的养马制度是怎样的?
马匹,牧场,制度清朝时期的养马制度是怎样的?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清朝时期的养马制度是怎样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清朝建立后,统治者高度重视马政建设,制定了一套较前代更为严密完备的管理制度,不遗余力地扩大马源、培育优良马种,以确保军事储备力量能够更好为维护国家统一。比如,清朝在东北以及内蒙古和西北的青海、甘肃、新疆等适宜牧放的省份兴办了多处牧场。同时,建立健全了马政管理机构——中央专管军牧的太仆寺和专管皇家牧场的上驷院等。另外,为了促进牧场生产,三年一次的均齐赏罚制度也于康熙年间出台。政府的重视和地方的严格管控,使得清代的马政在康熙、乾隆年间达到了巅峰时期。而八旗马政作为清代马政建设的核心部分,更是倍受统治者重视,八旗满洲骑兵理所应当的成为清朝最高统治者要中的核心武装力量,被视为了清立国之本。清王朝在“康乾盛世”后逐渐走向衰落,八旗马政也逐渐到了崩溃边缘。虽说“康乾盛世”为清代国库积累了大量财富,却架不住晚年好大喜功的的乾隆肆意挥霍。频繁地发动战事,致使乾隆末年的国家财政出现大危机,国库收入开始入不敷出,进而导致马政大受影响,过去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开始废弛。
1.督牧制度开始荒废,均齐赏罚制度不能够被严格坚持。以往每届的均齐之年,主管牧场的堂官都要亲临现场,察核马匹的增覆情况,并根据赏罚标准一一评判。从嘉庆开始,清代渐入多事之秋,国内人民起义不断,征服疲于奔命,再加上国库“羞涩”,本应加强马政的关键时刻,不但没有加强反而被大大削弱。
牧场堂官不再按制度亲临牧场均齐考课,也不再向兵部汇报盈亏情况,更别说遑论赏罚。马政从此失去监督与约束,各级管理官兵盗卖马匹,贪污成风。
2.马匹的收放制度也渐渐废弛。
以往皇帝讲武、行围或进行时巡典礼时,都会从牧场征用优良马匹(官马)供扈从的大臣、官兵骑乘,在事情结束后一一归还。倘若马匹有损伤、死亡,当事人必须按价折交,无人例外。
这时候的某些扈从或官员却从中牟利,将这样的马匹据为己有,甚至会以各种借口去牧场强行占有马匹,清代马匹的牧放管理从此陷入混乱,且趋势愈发难以逆转。
3.此外,买卖“红单”的现象也越发猖獗。本来“红单”是兵部核发领取差用马匹的凭证,凭红单可领取少则一二匹,多则四五匹。赏罚制度的废驰下,官兵选择用银钱折交,或以疲惫老弱者充数,致使牧场损失惨重。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