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你们读书时都有何感想,为了什么读书?
的人,知识,书中你们读书时都有何感想,为了什么读书?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们常说谁“会读书”,而谁“不会读书”;父母师长总喜欢“会读书”的孩子,而对“不会读书”的孩子不大满意。
那什么叫“会读书”呢?其实我们对于“会读书”的真正解读,不过是“会考试”、“得高分”罢了,意思是会利用读书在考试中打败别人、赢得胜利。
近年因升学制度不断改变,所谓“快乐学习”为教育主流,父母常怕给孩子压力,常以不自觉以不立规矩、不加管束为“开放”、“自由”,等发现孩子已养成散漫习惯、学习品质不良时,却气急败坏,转用高压速效手段来矫治,以致孩子单纯的学习困难节外生枝成复杂的亲子问题。这么一来,孩子也不为赢取考试读书了,上学沦落为不得不“应付”父母师长的一桩无聊差事。
人又为什么读书呢?宋真宗曾做《劝学诗》,肯定书中自有千钟粟、黄金屋,也有颜如玉之女、多如簇之车马,意思是说只要勤学,人生所求功名利禄、甚至美满佳偶,都可以拥有。
这种功利主义读书观,反映了大多数人的看法;虽然像文天祥那样扪心自问“读圣贤书,所为何事?”,认定只为“成仁取义、义尽仁至”的也大有人在。
所谓“会读书”换句话说就是,能有效达成读书目的的。读书为科举的时代,中状元当然就是会读书;高考时代,考上前三志愿当然就是会读书。但随着读书机会普及、人人能上大学,并且前三志愿毕业生的职场优势也日益模糊,“读书何用”的怀疑论日渐高涨,孩子不把读书当回事,父母师长似乎也失去鞭挞孩子的理由。若说上一代因过度功利主义而扭曲了读书的意义,那么这一代恐怕连读书的意义都失落了。
百年前,在山穷水恶的东北,往往整个农村仅有三五名读书人,而妇女则没有一个是识字的。在那样的环境下,却有一个人立志读书,并单纯坚信读书只为明道、行道、助道,若不得道,则读再多也是枉然。
这个人就是自幼因家贫失学的王凤仪(1864—1938年,近代教育家,女子教育的开拓者)。王凤仪二十一岁时在锦县张家工作,老板是长他四十岁的表兄。听表兄说他先祖都读过书,尤其曾祖父还擅长书法,而他却目不识丁,深感惭愧,因而暗暗立志,无论怎样辛苦都要供儿子上学。张老板常常为员工讲故事,但大家都不爱听,唯独王凤仪听得津津有昧,决心效法古人。
王凤仪二十五岁时又到姑丈家当佣工。姑丈的长子也就是王凤仪的表兄,以教书为业,生活讲究,态度傲慢。有天表兄说:“我们教书的责任大呀,忠臣孝子哪个不是教书人教出来的呢!”
王凤仪却说:“人人的责任都和天地等大呢!可知道庄稼人的责任不小于你的。像我在你家种地,若多得一粒粮,天地间就多了一粒粮,若是不尽心竭力、少打了粮,是亏谁了呢?东家不能因少打粮就少吃饭,我也不能少吃一口饭,实在是亏了天(众人)了。我在铲地分苗时,掌生杀大权,应留哪棵去哪棵,我敢说一棵也没屈了它。若没天灾人祸,经我手种的地,准能多打粮,我就有这样自信力。你自以为责任大,若没庄稼人种地,有钱你都买不到粮,活活得饿死!各行有各行的天命,缺哪行也不中,哪有贵贱之分呢?”骄傲的表兄无言以对。
当年东北乡人认为上学会耽误种地,恐怕挨穷,但他出外打工见许多富贵人家都读书明理,所以对求学特别留心。那时村里有位老师教私塾,因年景不好学生少,很难维持,三十二岁那年他到邻村劝人来读书,还暗中代垫学费,尽力支撑私塾五年,才因土匪四起而解散。
那时他八岁长子国华也在私塾上学,有一天儿子翘课,他说:“你不上学念书,我也不做活,咱们就全饿死吧!”从那天起,儿子发愤用功,后来还上师范学校,成为正式教师,常和王凤仪唱和宣讲《中庸》,儿子讲一章,老爹就讲自己怎么实行这一章。
中日甲午战争以后,清朝皇上降下圣旨,叫全国各地举人、秀才为国教民,宣讲善事、挽正人心。最初在寺庙里,后来游行各村宣讲。王凤仪三十七岁(1900年)那年,朝阳府六家子设立宣讲堂,由很有人望的杨柏当善东、张铭斋当督讲、李韵卿当主讲,领导大家为善。王凤仪则给宣讲堂当义工,抹墙、打炕、清扫,一面帮忙一面学讲。有位秀才认为王凤仪用大白话说书太俗气,可是听众又很欢迎,秀才颇觉得不妥,就说:“这里不许白丁(没功名的人)乱讲,你既是庄稼人,还是回家种地去好了。”
他则理直气壮说:“没有庄稼人你一天也活不了,我来参加,为的也是救世啊!”但为免伤和气,他选择离开,改往八家子聚落自办流动演说,不料听众比六家子宣讲堂还热烈。后来张铭斋、李韵卿等人把宣讲堂办垮了,欠下一大笔债,回来扛起债务、救亡图存的正是王凤仪。
王凤仪中年后完全放下家计,周游各地,劝人学道。他曾想做一首讲述“老人苦”的歌谣,奈何却不会写字,但他仍不时宣说自己志在成圣。有位塾师便开他玩笑说:“想成圣成贤,对于学问上插花盖顶也得有点啊!你没念书怎能成呢?”
他说:“念书若能成圣贤,有钱人坐着天天念,念到老就成圣成贤吗?圣贤不是去实行,道才成的吗?”于是信口做〈插花盖顶〉打油诗:
插花盖顶全是假 不如一心回老家
回家拜见亲父母 意气洋洋血脉发
因为常学讲善书,王凤仪识字渐多,也听闻不少经典,每思及此,自己乐不可支,于是力劝妻子也去读书,但妻子极不乐意,连儿子都觉得此举匪夷所思。
妻子委屈啜泣:“我多大岁数了?还催我上学!”
“你多大岁数了?”他问。
妻子说:“都三十八岁了!”
他又问:“你明年多大呢?”
妻子答:“明年三十九岁。”
他说:“若是你明年三十七岁,就等几年岁数小了再去;若是越长越大,就得赶快去。”就这样劝了快一年,妻子只好硬着头皮答应。
王凤仪赶毛驴送妻子去义州杂木林子女私塾读书。妻子骑驴,边走边流泪;他跟在驴后头,边走边乐,笑世俗可怕,叫人学坏容易、学好难!走了三天,才到杂木林子。学堂是在杂木林子的后街,屋里极冷,饮食极劣,但妻子放下一切家事住在那里两个多月,学完了《女四书》、《烈女传》,后来成为王凤仪创立女子义务学堂的首位老师。
相较之下,现在读书环境实在太优越了,只要愿意读,网络上各种书刊和课程二十四小时免费提供,然而,有多少人敢说自己比王凤仪“会读书”呢?
念古人书,光念不学,把书都念“输”啦!
上一篇:过去的一年,你错过了哪些大瓜?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