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现在的近视这么多?
作用力,焦点,眼睛为什么现在的近视这么多?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问题补充: 很多小孩几岁就近视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为什么现在近视这么多?一是电子产品如手机、电脑、电视却是人们生活工作必备品,而且长时间近距离使用是造成近视高发原因之一。二是学生学业负担过重,作业时间过长。三是城市高楼林立没有远眺的空间,四是儿童青少年户外光照时间少等原因。预防近视,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全力关注,共同努力,要控制减少使用电子视屏设备时间,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多户外活动,学习时保持良好坐姿,定期视力检查等。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游戏,很多人很小就迷上游戏,很大了也执迷不放手。眼睛不辞辛苦,日夜劳累,沉重的压力让他不得不变形。可怜的眼睛啊,你为什么命这么苦!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近视眼的形成原理,室内型近视成像原点概念。
根据小孔成像原理,每个物体在正常成像时只有一个固定的物距,且物体越大物距越远,物体越小物距越近。
眼睛也是一样的,每个物体在正常成像时也有一个正常成像的距离点,我们把它称为成像原点。每个物体根据大小不同,物距也是不同,成像原点位置也就不同。
成像原点由于是绝对的正常成像,成像焦点正常落在视网膜上,所以眼睛无需任何作用力就能正常成像。
而我们的眼睛具有调节性,可以通过睫状肌控制晶状体的变化,通过自身改变来适应物距的随机变化。眼睛各组织协调成像的作用力我们统称为自我调节作用力,自我调节作用力控制成像焦点前移或后移落在视网膜上,实现一定距离范围内均可以成像,这个范围就是正常成像区间。
在成像原点以外,成像焦点落在视网膜前方,这时候眼睛自我调节作用力为焦点后移,把成像焦点后移落到视网膜上实现正常成像。当自我调节作用力达到上限时,正常成像距离就是正常成像区间上限距离。
在成像原点以内,成像焦点落在视网膜后方,这时候眼睛自我调节作用力为焦点前移,把成像焦点前移落到视网膜上实现正常成像。当自我调节作用力达到上限时,正常成像距离就是正常成像区间下限距离。
以5米视力表5.0那一行视标举例,视标在眼睛内成像时,虽然一定范围内均能正常成像,但是始终只有一个成像原点。在眼睛没有任何作用力时,它的成像原点在眼睛前方有一个固定的距离点。我们举例为1米(详细距离需要专业人士计算),1米之外成像焦点落在视网膜前方,触发眼睛自我调节作用力焦点后移,到5米距离时达到上限,再远就看不清了。1米之内成像焦点落在视网膜后方,触发眼睛自我调节作用力焦点前移,到达0.1米达到上限,再近也看不清了。
这就是眼睛正常成像的过程,以成像原点为分割点,自我调节作用力焦点前移和焦点后移交替使用的过程。假如眼睛不能进行调节了,比如做散瞳。眼睛被麻木后放松回原始状态,那么就会只剩下一个成像原点可以成像,每个物体都只能单个的距离点可以正常成像,其他距离点不能正常成像,就无法实现范围内成像,所以看东西就模糊了。
在户外活动时,由于所看物体无论大小,物距都非常远,所以成像原点以外成像比较多。成像焦点落在视网膜前方,眼睛自我调节作用力焦点后移被放大,长期作用下提升视力上限。
在室内活动时,由于所看物体多数体积大,物距近,所以成像原点以内成像比较多。成像焦点落在视网膜后方,眼睛自我调节作用力焦点前移被放大。当自我调节作用力达到上限依旧未能使成像焦点前移落在视网膜上时,成像作用力会倾向于压迫眼球,迫使眼轴拉长,这样就把成像焦点圈了进来实现正常成像。长期作用下,形成或加重近视。在室内即使什么也不做,正常聊天说话几小时,出门后看远处会暂时非常模糊,就是这个原理。
眼下青少年室内时间过多,家居摆设又越来越讲究高大上,对视力的影响也越来越严重。比如电视,同样的3米距离看电视,一个14寸电视给眼睛带来的可能是焦点后移作用力,一个34寸电视给眼睛带来的可能就是焦点前移作用力,而焦点前移作用力是近视形成和加重的主要作用力。所以家居摆设并不是越大越好,而是越小越好,迷你型家居风格才是真正的护眼风格。当然,减少一切室内,多户外活动才是真正的护眼核心。
当下室内型近视正在形成趋势,即使没有任何学生可以接触的电子产品,也无法阻止。减少一切室内,多户外多远眺,才是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引起近视的原因有许多,常见的除了一些遗传因素外,主要还是环境因素和不良的用眼习惯造成的,比如:
1、用眼距离过近
2、近距离用眼时间太长
3、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
4、爱吃甜食,挑食
5、户外活动少,体制差
6、休息时间少、睡眠不足
7、用眼姿势不正确,躺着、靠着看书、看手机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