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南方人和北方人的饮食文化自古以来就没有变过吗?
黄鸟,食之,黄河流域南方人和北方人的饮食文化自古以来就没有变过吗?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南方人和北方人的饮食文化自古以来就没有变过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肯定变过呀。
古代北方饮食是粟文化,粟是北方种植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北方通称“谷子”,去皮后称“小米”,古代泛称谷类。
《诗经·国风》中“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的诗句反映出谷黍在当时作为主粮的事实。黍、粟的种植标志着中国北方原始农业的开端,以五谷(稷、麦、稻、黍、菽)为代表的传统农业生产及其方式,为华夏文明的孕育、发展作出了基础性贡献。
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粟”取代黍的地位,成为中国古代的主要粮食作物,并在黄河流域大量种植。粟自夏朝开始种植,距今约有7000-8000年,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农作物,所以夏代和商代属于“粟文化”。
《诗经》中的有关粟的诗有两篇,都在《小雅》中,分别是《黄鸟》和《小宛》。其中《黄鸟》有:“黄鸟黄鸟,无集于穀,无啄我粟。此邦之人,不我肯穀。言旋言归,复我邦族。……”
古有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的记载(《吕氏春秋.诚廉》、《史记.伯夷列传》)。
此外,还有“虽有数斗玉,不如一盘粟。”(李白《书怀赠南陵常赞府》);“稻米流脂粟米白”(杜甫《忆昔》);“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杜甫《赠卫八处士》);“薄晌炊畲粟,珍烹采涧芹”(陆游《娥江市》);“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以及“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唐李绅《古风二首》)……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足以说明“粟文化”在古代文化的重要地位。
现在黄河流域一带虽然还有种植,但北方主食比较丰富,除了粟米和黍米这两种传承,还有小麦、稻米、莜麦、荞麦……。
南方属于百越百濮文化,古代那就更复杂了。
唐代张鷟《朝野佥载》卷二记载:“岭南獠民好为蜜唧,即鼠胎未瞬、通身赤蠕者,饲之以蜜,钉之筵上,嗫嗫而行。以箸挟取,咬之,唧唧作声,故曰蜜唧。”
明代张岱《陶庵梦忆》里有一篇《严助庙》,述及众多祭祀贡品时,归于"非理"类的有"云南蜜唧、峨眉雪蛆"(卷四)。
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就有精辟的记载:"深广及溪峒人,不问鸟兽蛇虫,无不食之。其间野味,有好有丑。山有鳖名蛰,竹有鼠名猷。鸽鹳之足,猎而煮之;鲟鱼之唇,活而脔之,谓之鱼魂,此其珍也。至与遇蛇必捕,不问长短,遇鼠必捉,不问大小。蝙蝠之可恶,蛤蚧之可畏,蝗虫之微生,悉取而燎食之;蜂房之毒,麻虫之秽,悉炒而食之;蝗虫之卵,天虾之翼,悉炒而食之。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鼠"条载:"惠州獠民取初生闭目未有毛者,以蜜养之,用献亲贵。挟而食之,声犹唧唧,谓之蜜唧。"《本草纲目》记载:"南人嗜蛇。
清代徐珂《清稗类钞》记载:"粤肴有所谓蜜唧烧烤者,鼠也。豢鼠生子,白毛长分许,浸蜜中。食时,主人斟酒,侍者分送,入口之际,尚唧唧作声。然非上宾,无此盛设也。其大者如猫,则干之以为脯。《清稗类钞》记:"南人嗜食蛇,谓不论何蛇,皆可佐餐。
"《纲目拾遗》称:“禾虫,闽、广、浙沿海滨多有之,形如蚯蚓,闽人以蒸蛋食,或作膏食,饷客为馐,云食之补脾健胃。”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