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以接受的角度看,孔子接受自我了吗?
孔子,家臣,鲁国以接受的角度看,孔子接受自我了吗?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以接受的角度看,孔子接受自我了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可以说,孔子为了宣扬他的仁礼学说,实现政治理想,颠沛流离一生,最后兴办私学,他是接受了自我。
1.追求仁礼之道的孔子
我们都知道孔子那句,朝闻道,夕死可矣。就是早上懂得了道义,就要立即去施行,哪怕晚上死去也行。《论语》:“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孔子谈到最得意的学生颜渊说:“可惜啊!我看见他不断地前进,没有看见过他停止。”颜渊早于孔子去世,一生追求孔子的道义学说,所以孔子这么说。而且颜渊又名颜回,七十二贤之首,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盛赞颜回,品质多么的高尚啊!一箪饭一瓢饮,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他的品质是多么的高尚啊!
对颜回来说,富贵非所求,仁道乃所愿。生活的好坏,根本就无法改变其内心坚定的志向。正因如此,他对贫穷的态度很坦然,从来不怨天尤人。他能够真诚地面对自己的生命,求道的快乐由内心而发,没有人可以夺走它。事实上,如果人们把快乐和幸福建立在物质的享乐上,当外界物质改变或消失时,内心也会受到影响,这并不是真正的快乐和幸福。安贫乐道思想,是孔子最为推崇的。
2.早年失亲的孔子
孔子出生在孔庙东南方25公里的尼山。3岁时父亲去世,被母亲带回娘家阙里生活。15岁开窍,立志向学。17岁母亲燕征在去世,孔子贵族地位下跌。这一年鲁国高阶贵族季氏宴请士一级贵族,孔子去赴宴被拒门外。两年后孔子游学宋国,迎娶宋国贵族亓官氏,至此地位有上升,受到鲁昭公重视。次年得子,公赐鲤鱼于孔子。这一年孔子才有了管理仓库的委吏职务。这一干就是10年。
30岁那年是孔子命运的大转折,这一年他开始办学校,自此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了老师和学校。孔子本是宋国子姓贵族后裔,宋国是华夏圣贤文化的源头,对礼节认识十分深刻。26岁那年,郯子来到鲁国朝见,孔子主动向郯子询问郯国古代管制。这一举动引起了季平子重视。季平子向鲁昭公推荐孔子,去周天子在洛阳向老聃学礼。34上,他的名气因为郯子、子产、老聃三位老师带动热了起来,跟他学习的人越来越多。
从周天子脚下镀金回鲁国仕途本可以平步青云,可鲁国发生了三桓内乱,孔子和鲁昭公逃亡齐国。期间齐景公很赏识孔子,但却遭到齐国大夫的猜忌迫害,两年后不得不再度回鲁。公元前512年孔子40岁。鲁昭公仍流亡在外,鲁国夹在齐晋两个大国之间,内忧外患。孔子保持着清醒的认知,四十不惑。面对礼崩乐坏的乱世,深感无力,所以一心扑在教学上,期间修著了《诗》《书》《礼》《乐》。一心教学,独善其身。
3.尝试实现政治理想的孔子
随着季氏家臣孔子老上司阳虎在鲁国擅权,他想拉拢孔子,升小司空。然而孔子并没有理会这个官位。公元前500年鲁定公十年,季桓子平定了阳虎之乱,重新上位主持朝政。他很看好这位家臣,遂升孔子为鲁国大司寇,摄相事。孔子50岁,走到了此生的权力顶峰。
孔子自始至终是季氏家臣。季桓子本指望孔子为家族出力,可万万没想到孔子手握权柄后却极力主张消弱三桓的势力。而且眼看三桓城池被逐个拆毁到最后一座,却遇到拼死反击,败落下去。孔子也与三桓结下仇。公元前497年,季氏利用鲁国郊祭,故意不给孔子分鹿肉。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鲁国彻底呆不下去了,于是开始偕弟子周游列国。
4.经历生死大劫难,一切耳顺至于接受。
从55岁开始到60耳顺之年,孔子依然在外漂泊,居无定所。耳顺,就是指孔子已经不在乎别人对他的评价了。即便被人驱逐追赶,嘲笑他颓丧如丧家之犬,也能开心地接受了。人要怎样才能接受自我?有友友说:“把所有的人生经历都当成心性历练。不经历生死之劫,人都不会大彻大悟。”人生皆始于叛逆,归于接受。
孔子用自己的学术思想为病态的乱世开出了药方,理论折服了很多王公贵族,但总被诟病境界过于高远,短期内无法成就霸业。所以所到之处,有人追捧有人排挤,还有人害怕名声才能太大,喧宾夺主,驾驭不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充满了酸甜苦辣,但由于自身人格魅力,所幸追随孔子的门徒越来越多。经历生死,关系愈加紧密。
5.最后的荣耀
公元前487年,吴国讨伐鲁国,吴国战败。孔子弟子有若参战有功。公元前484年齐国派师讨伐鲁国,弟子冉求率师与齐战,获胜。季桓子长子季康子为新一代领头人,问冉求指挥才能何来?冉求说向孔子学来的。于是季康子派人以币迎孔子归鲁国。这一年孔子68岁,已经到了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的人生境界了。友友说,人生有四部曲,难熬,熬过了一切都好了。这是人生升华自我阶段,也是幸福自我的美好结局。
之后孔子仍有心从政,但却被敬而不用。于是继续开展教育及整理文献的工作。公元前479年2月11日鲁哀公十六年,孔子患病不愈而卒,终年七十三岁矣。葬于鲁城北泗水岸边。孔子的故居被改为庙堂即孔庙,墓地改为孔里,后代世袭衍圣公爵位。
感谢好友轮痴尼玛次仁的原创文章,小鹤依据重点整理了孔子的生平。中国人没有不崇拜孔子的,但至今没有对这位至圣先师的一生有个具体了解,我真的感到很汗颜。今天借力友友的条文,精摘菁华,汇成一篇。我只想说,人生何其短暂,孔子历经鲁国三任国君,却一直为季氏家臣。早年失亲,发奋向学,秉持周礼,历经坎坷,初心如磐,终成正道。
也有人说,孔子就是在大司寇摄行相事的时候,心高气傲,他的早年就是因为不满于鲁君接受齐人馈赠的女乐而愤然出走,开始了长达十几年的漂泊生活。生活即道,生活教会了我们如何接受,如何更好地适应险恶的生存环境,无疾而终,活到天年。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假我以数年学易无大过亦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