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人死后为什么要烧纸?流传几千年的文化,真的仅仅是迷信?
烧纸,迷信,逝者人死后为什么要烧纸?流传几千年的文化,真的仅仅是迷信?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若有神灵,人也不会死。马祖就站在莆田的眉洲湾,但她却没能发现身边的疫情,也无法阻止疫情的四处蔓延。而正是我们的政府和医务人员日夜辛劳,积极的救助新冠肺炎患者。烧纸只是代表一种思念。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个其实我也不太清楚 但是这是对死者的尊重 我们应该对老祖宗定下来的规矩给予一定的支持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封建迷信”,什么是“民俗文化”?从百度百科上可以看到,“封建迷信”是指盲目沉迷地信仰和崇拜倾向于某人物或邪门说法;而“民俗文化”指一个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
其次,再了解一下,人们为什么要“烧纸钱”?在距今一千多年前的南北朝时期已有相关记载,《北史·胡国珍传》:“国珍年虽笃老,而雅佛法”,及薨,“诏自始薨至七七,皆为设千僧斋”;《北齐书·孙灵晖传》:“从(南阳王)绰死后,每至七日及百日终,灵晖恒为绰请僧设斋。”
正因传统史料内容,有观点认为,为死者烧纸送钱,送盘缠,是源自佛家的生死轮回说,让人们相信,人死后,有灵魂存在,属于“封建迷信”。但更多的人,特别是接受了现代科学技术和观念教育的人们,他们为什么也要“烧纸钱”呢?因为,斯人已逝,徒留未亡人悲痛,祭祀时“烧纸钱”只是他们聊解相思的一种方式而已。而春节、清明等传统节日都有相关的祭祀活动,“烧纸钱”活动也在这两个节日最为盛行。
中国传统节日伴生的民俗文化是丰富的、浪漫的。春节“守岁”、清明“祭祖”、端午“竞渡”、七夕“乞巧”、中秋“拜月”,无一不在表达着人们对家国天下的理解与认同,承载着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描绘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从“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到“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传递的仅仅是祭祀、纸钱吗?不!是根植于中华民族血脉中的爱国情怀,是向死而生的气魄,是对美好未来的希冀。
或许有些行为会造成污染、浪费、攀比,但禁止“烧纸钱”这样的规定能引起舆论争议,值得反思。到底是“封建迷信”还是“民俗文化”?需要制定法规的政府方再细致了解、调查研究,听到民众的真实想法,了解“烧纸钱”背后的精神意义。正如大禹治水,堵不如疏,这样“一刀切”禁止不仅会引起群众的反感,也会斩断民俗文化的传承脉络与记忆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不战而胜》一书中写道:“当有一天,中国的年轻人已经不再相信他们老祖宗的教导和他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美国人就不战而胜了……”如果,仅仅只看到过年是打年兽,清明是祭先人,端午是祭屈原,七夕是拜星星,中秋是拜月亮,都是封建迷信,那就为别人的不战而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不过好在这次只是征求意见稿,希望发布方能透过近百万的网友回复中找到管理的方向,寻到两全之法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不仅仅是迷信,更多的是对逝者的祭奠、缅怀与感恩,事死如生,把他们当作活在另一个世界来看,烧纸钱表达的是给予物质的资助和感谢。这是一直流传下来的祭祀文化,用物质厚礼祭奠祖先,表明不忘根本。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人死后子女烧纸,这是一种内心的思念表达方式,是一种道德的传呈,怎么是迷信。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烧了他们才有钱用,现在烧纸还很科学,比如:二块钱就买一套衣服烧路逝去了的亲人,很方便上面还印有金卡,还有中华烟,还印有一些金银首饰。
上一篇:为什么现在人情越来越淡?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