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40,50,60的农民还记得挑箩筐去借粮食的情景吗?
粮食,箩筐,生产队40,50,60的农民还记得挑箩筐去借粮食的情景吗?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1961一1963年期间,母亲经常要借米借粮票!
我家那时六口人,父母,外婆加我们三兄弟,虽然是居民户口,每月有定量供应,由于那时副食几乎没有,一年到头吃不上几两肉,又加上外婆没粮食,三个男孩是长身体的时间段,胃口很大,每月到22号左右,粮食便捉襟见肘了,米缸见底。为了口吃的,母亲便使出浑身解数,为借米借粮而奔波劳碌。
母亲有一表妹(相差一二岁),她家也是居民。不同的是,她家是四个女孩,当然没有男孩这样难看的吃相,每月还能剩一点粮票。非常清楚地记得,母亲叫我带上盛米袋,去表姨母家借点粮票,到粮站购米。那时是青黄不接的时节,过半个月早稻可收割了。看母亲的表情实在难开口,但为了口吃的终于说道:“云妹,暂借我二十斤粮票,待到早稻上岸我还你新米,因我借给学生家长的二十斤粮票说还我新米”。她回道:“我们家不吃新米,新米难消化,吃新米不习惯\"。结果母亲向另一同事求助,借了二十斤粮票(比亲眷好),又去黑市高价买了20斤红薯干。我问母亲:自己不够吃,为何借给学生家长粮票。母亲告诉我:那个家长生病了。
从那后,我的心里深深地打上了表姨母不近人情的烙印,从此对这个姨母的称呼在我脑海中消失了!
一晃过去六十年了,借米过日子真难熬。今非昔比了。自从改开后,百姓生活大有改观,生活水平是芝麻开花节节高,逐步丰衣足食了,相信今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七十年代我们家该有多穷啊,生产队每年就是分得那么一点粮食,每年到青黄不接的时候靠借人家的粮食过日子。现在回忆那时候真是心酸,整过生产队有活干没饭吃,天天磨羊工,干活都不出力,庄稼又没回肥料广种簿收,这就是大锅饭的敝病,到了八十年代连产责任制土地到户,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又赶上了水稻的优良品种,粮食产量逐年上升,再也不用借粮了,农民个个都是喜笑颜开,称赞党的富民政策好。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问:四零五零六零的农民还记得挑箩筐去借粮食的情景吗?
箩筐装粮食那应该是在南方,装的是稻子,北方人装粮食过去是用布袋,那种厚粗布袋,装满粮食有人腰那么粗,人脖子那么高,大袋毛重三斤,装玉米一百二十到一百五十斤。国库里装粮食是用麻袋,毛重一斤八两,装玉米一百八十斤,装小麦二百斤。
装面粉和玉米面或各种米的是用洋布口袋,那时也叫洋面口袋,装粮四十斤。
我们北方人借粮,有借原粮和借米借面的,借原粮就是以借玉米为主,用的就是厚粗布袋,借米借面多的就用洋面口袋,借的少的只用瓢或海碗。
借玉米也就是二三十斤,最多不过百斤,沒有挑着担子借粮的,因为有余粮的家庭也不会超过一二百斤,多借了他家也不够吃的了。很多人家即使家里有余粮也不外露,不让人知道家里有存粮,也怕贼惦着。
过去,我们这里借粮多的时侯都是春天吃贷粮,就和现在的贷款一样,在春天有的社员家里快断顿儿了,国库里会把河粮跟贷款一样贷给亏粮户,到秋后分粮食时,粮库里来人再把你分的粮食运走,利息不高,贷十还十一。所以,那时的亏粮户都争着吃贷粮的,谁家缺粮,都是由公社,大队,和小队来人评估的。我们队有个外号叫刘刺头的本来不亏粮,他申报吃贷粮,晚上还在群众会上受批判呢。
如果粮食和现在一样有得是,物资不匮乏,这不会有借粮的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只记得,他们到处借粮食的情景,粮食不够吃,演绎出多少故事传奇,也有好多人饿死在借粮食的路上啊!借粮也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事情,那时候粮食产量低,又是虚报浮夸、放卫星的年月,加上阶级斗争天天讲、月月讲,一天到晚只晓得搞运动,粮食不够吃就成了“自然规律”,那时候发展农业,是大办深耕,把其他田里水稻搬到一起来,并且,把一个娃娃抱到稻子上坐起,假得不能再假的伪造,搞得国家大量缺少粮食,人们只能从三餐改为吃两顿饭,这就从很大程度上改变人民的饮食结构,五千年来没有哪个哪个解决温饱问题,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袁隆平等的科学公关下,杂交水稻研究成功,才解决中国缺少粮食的问题。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挑箩筐借粮食可能是山区,我们这里就不挑萝筐,都是用布袋。40年代基本在解放前就不说了,主要是50,60年代借粮,扛布袋借粮也很少见,在青黄不接时,也就去有粮的家里借个10斤,8斤的,多了那个年代谁家有?
上一篇:大脚婶有孩子么?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