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教育孩子时,大人总爱说:我是为了你好。孩子很反感,有没有别的更有说服力的说辞?
孩子,都是,自己的教育孩子时,大人总爱说:我是为了你好。孩子很反感,有没有别的更有说服力的说辞?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教育孩子时,大人总爱说:我是为了你好。孩子很反感,有没有别的更有说服力的说辞?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想一下,我们小的时候,父母说“为了你好”,在我们听起来就是“你必须听我的”。
孩子不经历过,不到那个年龄,是不会体会到这句话的意思的,他们会觉得,吃糖.看电视、不学习就是最好的,我最爱的方式。爸妈说的为我好,其实就是必须要听他们的而已。
但有时候确实忍不住的对孩子说教,讲道理,孩子四岁之前,一般听了我们的说教,会眨眨眼睛,挺认真的听,看似听懂了听进去了,其实没有听懂,所以不反驳。而孩子五岁以后,自主意识增强,如果再说教,孩子会跑开会反驳,会不耐烦。
对此我有几点不成熟的建议:如果要纠正的是学习方面,可以让孩子自己做主,何时学,把自主权交给孩子,晚上睡觉前我们可以和孩子聊一聊他自己做主后安排的如何。
如果是生活习惯方面,建议循序渐进,孩子叛逆是那一小段时间,过去后就会好很多。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是为你好”这句话,明显是站在父母的角度来看问题,也就是站在孩子的对立面,是一种对抗的角色。这样能不反敢吗?我们自己也是学生这条路走过来的。
为什么学生更愿意听身边同学的,因为不管对错,你的同学都会与你站在同一边(暂不讨论对错的问题)。所谓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讲的是义气。
现在家长,也许在遇到问题时,也该先讲讲义气,走进小孩心里后,再讲道理。孩子缺的不是多漂亮的说辞,而是家长的认同与理解。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孩子14岁左右,大多数会进入叛逆期,因此辅导,关怀,帮助及沟通孩子是为重要。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在任何时候,大人都不要总是在孩子面前强调:我是为你好。很多人不知不觉都在犯这个错误,并且还是经常还觉得自己很委屈,我那么努力挣钱,我那么辛苦,但是孩子还是不理解我的苦心,如果孩子还小那我还想的过去,但是孩子已经长大了,为什么孩子还是不理解我的苦心?
当大人对孩子已经说过我是为你好之类的话,那就不要总是复读,导致大人给孩子复读某些话的原因,基本上都是孩子并没有改正某些错误,大人就只能是在孩子面前一次又一次的复读,特别是孩子已经开始长大了,此刻假设孩子已经超过10岁了,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开始有一些自己的想法,自己对于身边的人或事也都有一些自己的判断,虽然这时孩子不一定全部都能完整准确的判断某些事情,可一定是随着年龄增长,会一定程度上有一些属于孩子自己的观察结论。
如果大人还在一遍又一遍的复读某些话,孩子确实也理解父母都是为他(她)好,听得遍数多了就腻了,孩子见大人一直都是那样复读,慢慢的也会开始产生厌恶心理。可这时候孩子对于相关错误,依旧是没有彻底改正,或者是根本没有认识到某些错误的严重程度,大人必须应该告诉孩子错在哪里,在已经说过很多遍以后却依旧没有什么效果,大人就应该改变自己的教导方式了,此刻大人必须认识到单纯说教根本不能让孩子有深刻认识,大人自己必须变换教导方式。
变换教导孩子的方式,绝不是把之前那些话换一个表达方式再次反复复读,而是寻找或创造一些机会,让孩子在实践中认识到某些错误的严重危害。我举一个例子,也许很多人都有同感或相近经历,在我们小时候,一定会有身边的长辈或哥哥姐姐告诉自己一定要努力学习,身边的大人或哥哥姐姐们都是过来人,可能会告诉我们时间很宝贵,如果劝我们珍惜时间的人说昨天无法再次回去,而我们在小时候,也许根本没有长大以后这么理解深刻,昨天再也回不去了,小时候也好像理解了,实质上相对长大以后的自己来说,依旧可能会是不会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其实所有孩子都是一样,每个人小时候都会经历相同的成长过程,每个人经历确实不同,可心智成长等方面每个人都是一样。
当提到应该寻找机会或创造机会,帮助孩子明白某些道理,这时候有可能一些人做的还可以,可能会有一些人会把那些“创造”的机会搞得很生硬,应该结合孩子的性格特质,加上孩子学习能力的高低,综合制定一个“创造机会”的操作方式,在“创造”机会以前一定要仔细想一想,以什么方式怎么指引可能带给孩子的帮助更大,这点很重要一定要仔细斟酌,只有孩子经历了某些“非人力事故”,才有可能达到达到最大限度的在教训里面清醒过来,事实上肯定不是所有孩子都有那么强的慧根,这就需要在孩子经历了某些事情之后,父母要有适当的方式指引孩子进行相关思考,当孩子结合亲身经历自己“悟透”的道理,才有可能在今后有更深刻的印象,然后有足够彻底的改进行为,实际上即使是孩子有了某些“惨痛经历”,也是很容易“好了伤疤忘了疼”,可能还需要大人们有更多提醒和督促。
当孩子遭遇了“很糟糕的惨痛教训”,如果当时各种条件允许,大人可以告诉孩子,自己某些时候的某些做法都是为了他(她)好,这时候切记千万不要趁机各种话的狂轰滥炸,应该是点到为止那样的说,也不能如同过去那样复读,例如之前可能会说:“不让你到河里游泳,你偏偏不听,我反对你到河里游泳,那可都是为了你好”,现在可以换个说法:“你总是偷偷跑到河里游泳,我以前说你,你还觉得我话多很烦,今天如果我来的迟一点,那你就被淹死了”。以孩子偷跑到河里游泳这个例子来说明改变对孩子说话的语言表达方式,绝不是说“创造机会”让孩子经历被差点淹死,这类危险的做法千万不要尝试,大人们千万不要觉得自己会游泳就自作聪明“创造”这类机会,有可能就是您在“创造包含危险的机会”时出现不可控状况,然后造成严重后果。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