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啃老现象越来越重,从教育到社会风气我们应如何调整?
父母,老年人,工作啃老现象越来越重,从教育到社会风气我们应如何调整?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啃老现象越来越重,从教育到社会风气我们应如何调整?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啃老”的最主要原因是因为“老的”收入太高,财富太多,经济太富裕;小的不“啃”白不“啃”。要想彻底解决啃老问题必须从“老”和“小”两个方面入手。
一、让“老的”(即父母)无法被“啃”。具体措施是对全国所有的老年人一视同仁,无一例外的实行供给制,即按需分配。前提是凡是老年人都必须把属于个人的资产一律上交给国家,然后是老年人的衣食住行由国家统筹安排。每个老年人都身无分文,却又衣食无忧,安享晚年,即使是死了,也不需要子女们哭丧。
二,让“小的”们(即子女们)无需“啃老”。具体的措施是,“小的”们(即子女们)年满18周岁之后,由国家分配给一个令人满意的十分体面的工作。不管智者愚者健全残疾一律公平公正的分配,实在不行摇号也行。行业之间的工资收入差距控制在0%—1%之间。每个年轻人都有固定的收入,没有贫富悬殊,没有高低贵贱。CPI等各种经济系数全都控制在0.1%以下。
小的们各尽所能,无需啃老,且事业有成;老的们身无分文却能颐享天年,又不必为儿女们的生活担忧。多么安乐祥和!问题是这事儿我说了算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啃老现象的不断漫延确实降低了广大家庭的幸福感,阻碍了社会的正常发展。从教育到社会风气都是负面的,但要调节起来需要费大为气。造就这种现象的主观原因是老一代人传统的观点,向下效劳,痛爱自己的下一代。客观原因是独生子女时代,由于孩子少,人们从小就形成了对子女的娇生惯养。在中国形成了只要大人能做的事。绝不让孩子做,这一代孩子少,父母双方养一个孩子,经济条件相对充盈一些。社会原因,由于社会的进步,劳动市场由劳动密集形变为科技密集形,就业压力加大。就业收入不稳定。靠子女的收入难以维持正常的生计。加上国家生育政策的改变,要保证生活条件不降低,只能降低老一代人的生活条件来保证年轻一代人的生活。当然也由于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产生,如学生的课外补课,特长班的漫延。严重侵蚀着老年人的养老金。甚至这种风气还会误导人们的价值观,形成孩子们的生活压力不去用自己的劳动解压,而是抱怨父母没出息。老一代尽管己经成为为下一代效力的工具,还是解决不了孩子们追求生活友展的企望。所以我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应该解决年轻一代的稳定就业,稳定收入问题。其次是解决教育畸形发展问题。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老人多孩子少,娇惯甚多。正确的家庭分工,全员劳动,家庭内支出的合理性。提倡优良传统。社会上多树立好榜样。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根茎己烂继续下去,管它果实于否,表面光滑亮丽就行,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没办法的事,很多40-55岁的人找不到工作,父母大都80左右只好在家照顾他们了,这不叫啃老,是一种无奈,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啃老现象的出现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因素。
客观上,随着人工智能化程度的提高、高学历人才的急剧增长,受疫情因素影响,就业渠道越来越窄,就业难度增大,找工作难,找好工作更难。找不到合适工作的年轻人,干脆就宅在家里啃老。
主观上,现在的年轻人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在家里,就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娇生惯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在“温室”中成长。
一旦离开了父母,走向社会,就会手足无措。对工作更是拣轻怕重,轻松的工作,工资低,看不上;繁重的工作,不愿干,总是高不成低不就。多碰几次壁,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干脆就回家啃老去。
针对这些现状,应该从学生时代起,就要加强劳动教育,倡导劳动光荣,提高他们的劳动意识。在家里,父母从小鼓励孩子参加劳动,干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做好他们自己的事,帮助父母做一些家务。在学校教育中,开设劳动课,并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实践,分享劳动成果。
同时,加大职业教育培训。除了少数管理岗位外,对所有岗位都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素质。
上一篇:目前最火的单机游戏是什么?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