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溺亡”悲剧频发防范如何落实?
孩子,学生,学校“溺亡”悲剧频发防范如何落实?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溺亡”悲剧频发防范如何落实?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因为问责方向错了啊!只要出现未成年人溺亡,全社会都会把目光投向学校和老师,神化了教育万能论,以为通过学校老师的教育,未成年人就不会去危险水域游泳或玩耍,太天真了,你我都曾经是孩子,如果老师教育了就能听进去,那我们不就都上清华北大了吗?另外,绝大多数未成年人溺亡都是假期或离校期间,假期的监护人是谁?家长啊!明显就是家长的责任,你去问责老师?拿问责老师的劲头去问责家长,死了小孩也一样要他承担责任,未成年人溺亡事故一定会减少。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溺亡不光是少年,也有成年人。杜绝这种事情发生是不可能的。淹死的都是会水的。还有一种迷信说法就是生有时死有地。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堵不如疏,玩是孩子的天性,严防死守,根本不是办法。我们应该从根本上反思现在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由于家长和社会的压力,我们把孩子的成长单一化了、程式化了。除了分数,我们很少关注孩子的其他方面。我们把教育搞成了工厂,把老师搞成了工人,把学生搞成了产品。我们的学校已经不是学校,更像一个现代化的养鸡厂。养鸡厂千方百计,用各种添加剂,甚至不惜违规用违禁药物,目的只有一个,快快育肥。现在的学校也是如此,搞所谓的这个模式那个模式,搞所谓的精细化规范化。为了分数,二十四小时把学生关在学校,关在教室,连吃饭上操时间,都要求学生背单词。德育没有了,体育弱化了,课间没有了欢声笑语,更别说打打闹闹嘻嘻哈哈说说笑笑。体育课变成了走路课,过去的单双杠、木马、跳箱、联合器械没有了,篮球、足球等对抗性的体育活动不见了踪影。眼镜越来越多,玻璃心越来越脆。别老责怪学生越来越娘,动不动就跳楼,而要反思是什么样的教育造成了这样的结果。说了这么多,好像和防溺水没有什么关系,其实不然。你可以防溺水,不可能事事都防。我们可以巡河,那路要不要巡?楼要不要巡?⋯要不要巡?巡得过来吗?在生活中,意外无处不在,困难和挫折时刻都会遇到。消极的防预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怎么办呢?积极防预!
一、减少教学科目,降低学习难度,改变评价标准。在基础教育阶段,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坚决纠正唯分数论的错误观念,坚决纠正违背教育规律的教育教学活动。基础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绝不能搞成竞技教育。评价标准不能水涨船高。就如同跳高,标杆放在学生经过训练绝大多数能跳过去就行了,绝不能有人腿长个子高能跳两米高就让所有学生都要跳过两米。如果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不顾孩子的先天条件,不顾运动规律,盲目的加班加点加强度去训练,就会把多数学生训练残废了,包括身体的和心理的。我们现在的基础教育类似于此。
二、兼顾社会家庭学校的教育功能,而不是把教育责任全推给学校。三者的教育功能是不一样的,缺一不可。我们最缺的是家庭教育。学校占有了太多的教育时间,从而冲击了其他两个方面。寄宿学校的出现,本身就是个怪胎,它割裂了学生和家庭的联系,阻碍了学生的情感发育。可惜,我们不但没有阻止却支持它疯狂的发展。人类一切感情的基础是亲情。感情只有在共同生活共同活动中才能产生和发展。我们有太多的留守儿童,还有太多的半留守儿童。那些虽和父母一起生活,父母却很少陪伴孩子活动的孩子就是半留守儿童。比如那些只知让孩子吃好穿好从不吝啬钱财却很少和孩子互动的父母,不和孩子一起玩,不和孩子感情交流,不让孩子参与家务,不和孩子一起劳动,生怕耽误了孩子的学习。没有了互动,哪里来的感情?没有了体验,哪里来的成长?为了安全,我们把孩子圈养在学校,很少让学生参加社会活动,从而让学生和社会割裂了。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我们在报怨学生自私、冷漠,不知道感恩父母,没有社会责任感的时候,我们是否应该想一想,他们为什么会这样?我们都做了什么?
三、圏养不如散养,在这一点我们应该向动物学习。我们应当尽量的减少学生在校的时间,让学生回归家庭,回归社会。尽可能的让学生参与家庭生活,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去,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培养孩子爱父母,爱兄弟姐妹,爱老师,爱同学,爱自然,爱社会,用爱滋养孩子的心灵,用爱让孩子和父母及社会建立起紧密的关系,孩子的心灵就不孤单,就不冷漠,就不脆弱。尽量减弱基础教育阶段的竞争,降低评价标准,多样化评价孩子,让孩子在宽松的环境中体验成功,树立自信,享受快乐。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恶性的竞争,残酷的内圈,只能造就大批的失败者。闲话休提,言归正传。生活中的意外和危险时时处处都存在,防不胜防。我们能做的,就是教会学生预防的本领。恢复正常的体育教育内容,在体育训练中提升学生的预防各种危险的能力。年长一些的人都知道,当年只上半天学,夏天来了,孩子们都去水库河道玩水,很少发生群体溺亡事件。为什么,因为从小就在小池塘学会了游泳,大一点就去水库河道游,水性练岀来了,即使发生危险,也能得到科学的救助。就防溺水而言,能不能花点钱建设一批游泳池,把游泳纳入体育教育,让学生学会游泳,学会在发生危险的时候如何救助和自救,才能最大限度的减少伤亡。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