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有人说《红楼梦》是一部佛经,怎么理解?
红楼梦,佛经,宝玉有人说《红楼梦》是一部佛经,怎么理解?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有人说《红楼梦》是一部佛经,怎么理解?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红楼梦》使读者在不同的年龄领悟“慈悲”的意义。
“慈悲”并不是天生的,“慈悲”是看过生命不同受苦的形式之后,真正生长出来的同情与原谅。《红楼梦》是一部长篇小说,但是《红楼梦》的每一章、每一回可以单独当成一个短篇小说来看待。
许多年,《红楼梦》在我的床头,临睡前我总是随便翻到一页,随意看下去,看到累了,也就丢下不看。?
事实上,《红楼梦》并没有一定的“开始”,也没有一定的“结束”。如同我们自己的生活,即使琐琐碎碎、点点滴滴,仔细看去,也都应该耐人寻味。《红楼梦》最迷人的部分全在生活细节,并不是情节。
《红楼梦》读久了,会发现自己也在《红楼梦》中,有时候是黛玉,喜欢孤独;有时候是宝钗,在意现实的成功;有时候是史湘云,直率天真,不计较细节。
十二金钗,或许并不是十二个角色,她们像是我们自己的十二种不同生命阶段的心境。
宝玉关心每一个人,关心每一种生命的不同处境,他对任何生命形式,都没有“不喜欢”,都没有恨。包括地位卑微的丫头、仆人,在他的心目中,都应该是被尊重的对象,都有可以被欣赏的美。
他在繁华的人间,看到芸芸众生,似乎每一个人、每一个生命,都像自然中的一朵花,他没有比较,只有欣赏,只有欢喜与赞叹。
宝玉,其实是《红楼梦》中的菩萨。
宝玉爱每一个人,他的爱都没有执着与占有。《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正是宝玉的本性。
《红楼梦》的阅读,因此是一种学习“宽容”的过程。
少年时读《红楼梦》,喜欢黛玉,喜欢她的高傲,喜欢她的绝对,喜欢她的孤独与感伤;也喜欢史湘云或探春,喜欢她们的聪慧才情,喜欢她们的大方气度,喜欢她们积极而乐观的生命态度。
《红楼梦》一读再读,慢慢地,看到的人物,可能不再是宝钗,不再是王熙凤,不再是风光亮丽的主角,而是作者用极悲悯的笔法写出的贾瑞,或薛蟠。他们陷溺在情欲中无法自拔,他们找不到生命上进的动机,他们或堕落,或沉沦,但作者却只是叙述,没有轻蔑或批判。
世界文学名著中很少有一本书,像《红楼梦》,可以包容每一个书中即使最卑微的角色。
我当然也会在自己身上看到贾瑞,看到薛蟠,看到自己堕落或沉沦的另外一面。一本书,可以让你不断看到“自己”,这本书才是一本可以阅读一生的书。
《红楼梦》多读几次,回到现实人生,看到身边的亲人朋友,原来也都在《红楼梦》中,每个人背负着自己的宿命,走向自己的命运。或许,我们会有一种真正的同情,也不再随便说:喜欢什么人,或不喜欢什么人。
这几年,细读《红楼梦》,有一种领悟,觉得《红楼梦》其实是一本“佛经”。
我是把《红楼梦》当“佛经”来读的,因为处处都是慈悲,也处处都是觉悟。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种说法很有道理,只是其观点很难让世俗红尘读者接受罢了。
佛经经典在于“手心”,红楼梦的真也在于“手心”,也即手与大脑思维的结合能深入探索自然实在的未知,大脑辅佐手能创新创造出人类的所有奇迹。“手心”所极力反对的是离开人手离开自然物质实在的唯心唯口。无大于有,未知大于已知,就在于“手心”的无限大潜能;“人大”,就大在“手心”的无限创造力和创新力。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个提问令人丈八金刚摸不着头脑?巜红楼梦》,是封建社会如何从骄奢淫逸中走向没落的象征性文学;也是中华文字描述能力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宿影。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如果从入世和出世的角度说,有一定的道理。贾宝玉是神话故事女娲补天留下的一块顽石,以神瑛伺者身份下凡;林黛玉原是仙界的一棵绛珠草,为还神瑛伺者的雨露之恩,终日以泪洗面。林黛玉相思成疾,殒命归天;贾宝玉入世出世,离家念佛。在佛家看来,贾宝玉和林黛玉由此完成了一个由入世到出世的全过程。从这个角度来说,贾宝玉和林黛玉来到人世间,也是一种人生和信仰的修炼过程。
按照哲学理论:宗教是人类的身心避难所。当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自然界的力量超过人们的思维局限而无法解释掌控和超越,以至于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难以解脱的问题和烦恼时,有的人就会自觉不自觉地会去寻求宗教保护。这就是有的人信仰宗教的原因之所在,并由此达到一种自我安慰的心理平衡。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谢邀请。
自从佛经从西方印度传入中国以来,尤其是唐朝,国人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和薰陶走向的巅峰。
上一篇:年收入多少可以买B级车?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