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老子要对孔子说做人要大智若愚?
老子,孔子,的人为什么老子要对孔子说做人要大智若愚?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问题补充: 清代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在这一生为官中从世态炎凉的官场里得出一句至理名言-难得糊涂。说明一个人经历多了很多东西都看淡,知道但不道破才是真正的智者,真正大智慧的人要学会藏,忍。装糊涂是一种无奈之举,面对强大的敌人时,装糊涂就成为一种重要的智慧。如果一个人只看到利没有看到害那么他离大祸临头就不远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老子——亘古第一圣!洞察至透……是告介所有苍生这一无为真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答:这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
当时战乱不息,动乱不止。善良忠诚无藏身之所;邪恶奸诈有用武之地。这种世道,小人在朝廷得志,君子野外听命。为善者,其智慧只能用于保全身命,待时而动。为恶者,其奸诈却能在朝野间纵横驰骋,无中生有。
所以,老子对孔子说要大智若愚,看似消极,其实是明智之举。加上原始人性的弱点和其劣根性,枪打出头鸟是社会惯例。所以,韬光养晦是至人不二选择。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一、老子所推崇的“愚”是什么?
1、智与愚,总是相对的。
自以为聪明智慧的人,有三个特别突出的点,一是危险时退缩,二是有利时争先,三是形象上自我标榜。但是,在老子所推崇的得道者身上,是看不到这些毛病的。相反,得道者的做法是“慈、俭和不敢为天下先”。老子把它们当作“三宝”。道者因慈而勇,不顾自身安危,为百姓谋利益;道者不把自身利益置于天下人之先,总是保持“不争”、“无身”、“外其身”、“后其身”的姿态和做法,这里的“身”是“自身利益”的意思。不以自我利益为优先,却为了百姓利益冲锋在前,在智者看来,就是傻,就是愚。还有,得道者被老子描绘为一个“被褐怀玉”的人,从不表现彰显自己,不自以为是,简直就是芸芸众生里的一个再普通不过的穿着粗布衣服的人而已,甚至还“处众人之所恶”,并不是光鲜亮丽的、高高在上的“圣人”形象,当然有点笨,有点愚了。可以说,老子的“三宝”就是给道者画出了“愚”的形象。
2、“愚”是“非常道”。
在老子看来,“智”是“常道”,道者根本就不为所动;而“愚”是“非常道”,却为世人所摒弃和嘲笑。《道德经》的主体内容就是老子对想建功立业的侯王所讲的“常道”与“非常道”,智与愚是其中的一对。所以,老子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而且通篇几乎都在说这个主旨,即要侯王以“非常道”为行为准则。
老子给出的终极道理来自于道。老子说“天地所以长生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这才是正部《道德经》的精髓之所在!私欲合于道,得到了升华,就能“无为而无不为”了。
二、老子对年轻孔子的告诫。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里,老子对孔子说:“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但是向老子请教学问的时候,孔子年轻气盛,自成一派大家的火候还没到,在老到的老子面前显得有“骄气、态色”和“多欲、淫志”,老子就直接了当地指出是“皆无益於子之身”的。因为,这时孔子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东西正好就是“智”的特征,是不合道的。而“不道早已”是老子的结论,当然要给远道而来的有为青年予以忠告了。孔子后来对弟子们赞誉老子是高深莫测的“龙”,显然是从老子那里得到了教益。学派及理论成熟以后,孔子有了大公无私的儒家风范,有时也跟弟子们推崇起不可及的“愚”来,尽管儒道两家的理论框架及核心不尽相同,看来,老子的告诫还是起了作用的。
老子不单要孔子“愚”,而且要所有人都“愚”一点,要“绝圣去智”。其实,老子是随顺众人对“智”的热衷和推崇,就提出“大智”的说法来代替一般的“智”,而“愚”也不是真的愚,是有深刻意涵的、真正的处世智慧。
还有,“难得糊涂”与老子的“愚”相去甚远,不可同日而语。
这条问题里的其他文字,有提到郑板桥的“难得糊涂”是至理名言云云,有点与老子的“大智若愚”相混淆的意味,要区隔开的。得道的人不会为了自身利益而“藏、忍、装糊涂”,而是“慈勇”地去作为!所以,“难得糊涂”单独谈谈,可以。如果与老子的“大智若愚”相比较,它就不是“真正大智慧”了,而是不作为,更是逃避,并不可取。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一个高级智慧,一个中等大众智慧。
上一篇:郑爽在决定去美国代孕的时候没想过孩子生下来怎么面对媒体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